传承传统医术之难(二)
祖国医学,讲究记诵之学。
陈潮祖老中医曾在著作里说道:
“余在38年方剂教学之中,觉得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必须尽心研究中医学理、法理、方理、药理,使其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进行辨证论治,才能达到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立方、随证遣药,至较高境界,去民疾苦,解民倒悬。要想达到较高水平,须先要求学者博闻强记,打好基础,别无他途。古人所留之方,均从实践中来,要求学者至少能记五百以上古方,才能覆盖临床各科常见病证,患者前来求治,才能胸有成竹,不致束手无策。 可能有人要说这一要求,是教学生死记硬背。请别多心,在下不敢苟同。试问:哪门学科不是如此?现以学习中文、英文为例:中文必须记得五千以上单字,才能写出无穷的文章;英文虽然字母不上30,若不记上几千单词,也就不能笔下生花,潇洒成文。我们看到金庸先生所写剑侠小说,全属虚构,似乎只有业余之际,逗人一笑,但是在他笔下描出的画面,生动无比,好像就在眼前。如果他不博览史册、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心细如发,观察事物人微,随手挥洒、妙不可言,怎么能够写出脍炙人口、令人痴迷、爱不释手的剑侠小说。由此可见,任何学科都有基本要求,根基牢固,才能位列前茅。这一道理用于医学方面,只有要求学生博闻强记,才能信手拈来,均与医理相符。”
这段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但实际实施起来,却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在第一关——背诵关,就打退堂鼓,汤头和脉诀不想下功夫背,总想着走捷径,一步登天,试问哪里有这般容易的事呢?任凭你是什么学问,都要有根基,倘若连这个也没有,看病只是凭感觉去诊断,凭直觉去用药,凭残缺的记忆去用方,那有什么理由能治好病呢?
中医学院某老尝对我说:年轻时记忆好,一天不背几页方子,几页歌诀,那真是虚度时光,我们都是五点起床,边跑步,边读书,然后参加集体劳动。
犹记得当时我背诵伤寒论原文时,每天先通读两三遍,嗓子三天两头发炎,甚至在食堂,或者睡前,都要拿出条文过几遍,才硬把经文“啃下来”。
登山有重重关卡,这背诵就好比第一关,倘若山门你都没有迈入,谈何登取顶峰?我常见一些爱好中医的学生,大谈特谈,阴阳五行,但往往连基本功都没有,很多常识性的东西,他脑子里没装。(要么他的老师没教他童子功,要么,他自己没练。)争议的问题,往往可笑,倘若他真的背过书,哪里还会问这种问题呢?
记得之前带过几个学生(注:并非弟子,我还没那么大能力,也没那么大精力),我按照传统方法,教他们背诵汤头歌,脉诀,一个星期下来,就全都跑了——跑在我逐字逐句讲解歌诀之前,现在想起来,仍旧感慨。
噫!传承传统医学,当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