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小米·高粱·黄米
28、小米·高粱·黄米
小米,古称禾。粟,古代泛指谷类,但有时特指粟谷,即小米。《说文》:“禾,嘉谷也。”段玉裁注 :“嘉谷亦谓禾,民食莫重于禾,故谓之嘉谷。嘉谷之连稿者曰禾,实曰禀,禀之人曰米,米曰粱,今俗云小米是也。”后来,才特指水稻。
稷,程瑶田 《九谷考》认为是高粱。青岛方言,多称高粱为“胡秫”。说文》:“秫,稷之黏者。”段玉注 :“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称为秫。他谷之黏者亦假借通称之曰秫。”收割后的高粱茎,称为“胡稭”。段注:“谓禾茎既刈之,上去其穗,外去其皮,存其净茎,是曰稭。”
家里种植的多是帚用高粱,用脱谷的穗做笤帚和饭帚。高粱,一般种植在不好的地或者阡子上。收割的高粱茎,叫“梃杆”。梃杆,用来编锅盖、箅子。小时候,家里的锅盖、箅子,都是梃杆编的。很后来,才用金属的。
黄米,古称黍,青岛方言,多称为黍子、糜子。《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翻译成白话,就是“看那茂盛的黍子和高粱苗”。段注:“黍,《九谷考》曰:以禾况黍,谓黍为禾属而黏者,非谓禾为黍属而不黏者也。禾属而黏者黍,禾属而不黏者糜。对文异,散文则通称黍,谓之禾属,要之皆非禾也。今山西人无论黏与不黏统呼之曰糜黍,太原以东则呼黏者为黍子,不黏者为糜子。黍宜为酒,为羞笾之铒餐,为酏粥。糜宜为饭。”相对于大米粽子,我更喜欢吃黄米粽子。
终于厘清“小米”、“粟”,“稷”、“高粱”、“胡秫”,“黄米”、“黍”、“黍子”、“糜子”之间的关系。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