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和焦虑母亲的谈话: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出类拔萃”呢?
最近,一个多年前的学生来找我,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成绩很好,但某次她送女儿去读国学课外班时,和一些家长聊后才知道,成都还有许多名校的孩子,那才是真牛!
“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
她感到焦虑,觉得自己的女儿其实不过是“矮子里面充高个”,这样下去,到了中学会落后。于是,她决定把孩子转到“更好的学校”去,并开始为如何才能“转到更好的学校”去而焦虑,而奔波……

听了她的倾诉,我对她说了我的想法——别想着给孩子转学!
我说“别想着让孩子转学”,并不是在说“转不了”或我帮不上忙——更何况,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找校长都没用。私立学校的招生权在董事会,而公立学校,招生政策以外的学生一般进不去,真有特殊情况,都得通过教育局办公会集体讨论。而且,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转学”一说,学位都是固定的,人家都满了,你转去,谁转走?所以,别想着让孩子转学了。
我想说的是,就算政策允许转学,或者我也能够帮忙,我也不主张让孩子转学。你说的名校离你家那么远,孩子还得住校,还有两年就小学毕业了,何必要去这么折腾呢?
你之所以动了转学的念头,就是因为听别人说名校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牛娃”,于是,你紧张,你恐慌,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始焦灼不安,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向更优秀的人看齐”,于是便有了转学的念头。
但你想过没有?孩子到了名校就真的幸福吗?
02
据我所知,一般而言——不是绝对的,我说的是“一般而言”,无论私立还是公办,越是名校,竞争越激烈,作业越多,负担越重,压力越大……
你说你去某名校打听过,该校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学校的作业不多,学生很轻松——你千万不要轻易相信!
作业多不多最好问问该校的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问问,他们的睡眠时间有多少?
我以前就说过,所谓“重点学校”,就是“负担重点”,“压力重点”……
你的女儿现在这么开心,这么轻松,你为什么要让她小学的最后两年提前结束快乐,而进入“残酷的竞争”呢?孩子才十岁呀!

我知道,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不, 应该是“社会大环境”是很严酷,很现实,孩子很可怜,小学一年级就知道考试不好很丢人,就开始感到周围的紧张氛围了,不但要完成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放学后包括周末还要上这个班那个班,本来该无忧无虑玩的年龄,却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小小年纪却失去了童年。
在这种情况下,做爸爸妈妈的,一定不要站在社会和学校的立场,变本加厉给孩子施压,而应该用自己成人的肩膀,为孩子多少抗住一些压力,在“应试教育”的阴冷的天空下,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光亮和温暖,多一些快乐,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上什么国学课外班啊?传统文化当然重要,但让孩子在家自己读读背背就行了,干嘛把她的课余安排得那么满,还有这个班那个班的,通通别去了!
你会说:我也想这样啊,可不敢啊!毕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还得面对现实……现在什么都要考,考不过别人谈什么快乐呢?
我明白,你的担心,其实就是怕孩子以后竞争不过别人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出类拔萃。
03
而在许多家长看来,让孩子读小学名校,然后读初中名校,然后考上高中名校(最好是再进入“基地班”、“火箭班”之类的“实验班”),最后考上大学名校,比如清华、北大……
这就是为孩子铺就的“通往幸福的道路”。
即使现在孩子现在苦一点,睡眠少一点,体质弱一点,都没有关系,这是为将来的幸福付出的必要代价,“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呀!”
我只想问你——也想问天下和你有如此同样想法的家长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出类拔萃”呢?

注意,在当代中国教育现实的语境下,“出类拔萃”的含义并非原本意义上的“在品德才能方面超出同类”,而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超出同类,即所谓“学霸”。
很多家长的“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出类拔萃”,才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因为“出类拔萃”,考上名牌大学后才能继续遥遥领先,鹤立鸡群,然后保研甚至硕博连读; 因为“出类拔萃”,才能以名牌大学高材生的“资本”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所谓“好工作”,无非就是两点,一是有发展空间,二是有丰厚待遇; 因为“出类拔萃”,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被提拔,这个“长”那个“长”,或这个“总”那个“总”,统帅千军,万人仰慕;或者被派驻海外担任什么什么集团欧洲(或北美)分部的总裁;当然,同时还获得了丰厚的物质报酬,生活优渥,豪宅豪车、私人游艇……
多年的苦读,以失去童年情趣、少年快乐、健康体质甚至完整人格为代价换来的“幸福”终于如期而至,所谓“天道酬勤”!
你的烦恼都是攀比出来的。你最初也满意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可和课外班的孩子家长一聊,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了。
你看见别的家长在为孩子读“更好的学校”忙碌,你也坐不住了。于是,其他家长的忧虑、担心、焦灼,传染给了你,你也忧虑、担心、焦灼起来。
然后你可能又会不知不觉地把这份忧虑、担心、焦灼转染给其他家长。
整个“家长社会”便弥漫着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令人窒息的氛围,这种看不见的氛围最后统统转化成对可怜的孩子的压力!

现在还有多少家长在焦虑中自己折磨自己啊?同时也好心地或者不知不觉地“折磨”着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