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记指挥家艾尔门多夫(Karl Elmendorff)
指挥家艾尔门多夫(Karl Elmendorff)目前已经不太有人提起,他最早灌录了瓦格纳《汤豪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准全剧录音,除了成就历史性的演绎之外,也让后世的乐迷领略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拜罗伊特的风貌。

原以为他是上古时期的人物,后来才知,艾尔门多夫其实是当时的新生代指挥家。如果不是卷入历史漩涡之中,二战后也当是很有一番作为的。
可惜目前,人们还是不太记起他了,记得的人基本都是历史录音爱好者。相对于拜罗伊特的早期瓦剧,指挥家40年代在德累斯顿灌录的莫扎特《唐璜》也是该作最重要的早期录音室版之一,目前的知名度却比那些瓦剧录音低得多,再版罕见。
相对于弗里茨·布什在格林德伯恩现象级的《唐璜》录音,艾尔门多夫的演绎或许更让我们看到时代痕迹。因为布什的演绎在极流畅的速度中,似乎足具现代感,音响造型也较贴近后来人们习惯的简明、通透的莫扎特风格(考虑到那是30年代的录音,真是足够“现代”)。


反观艾尔门多夫这版,从序曲开始,音响偏厚重的倾向已然明显,旋律的流动也有意无意地显出绵延感,而非像富特文格勒、克列姆佩勒那样,声音厚归厚,却总让你感到节奏的鲜活。
可正当我们要将艾尔门多夫归入演绎莫扎特“不合时宜”的风格之列时,却又会发现指挥家处理莫扎特歌剧至关重要的、清晰的语言表达,真正是锤炼功深。
尤其考虑到这次录音是改为德语演唱,而非原本的意大利语,指挥与歌唱家们对待唱词部分的鲜活,完全避免过重、过硬的成就,益发显得突出了。艾尔门多夫不强化节奏的生动,却非常懂得如何烘托歌唱家们,而在此烘托的过程中,节奏、层次方面的需求尽皆满足。

更为精彩之处,就是处理莫扎特笔下一些刻意走向混乱的场景,如第一幕终场,或第二幕发展到六重唱(不是结尾那段)之前的复杂情节,指挥家如此毫不费力地将复杂的层次理顺,将人声的形象放到台前,而几乎有意让人忽略乐队。可是,仔细观察乐队此时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对艾尔门多夫佩服不已的。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4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