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
三年时间里,有些小伙伴逐渐掉了队,不再继续学业,开始步入社会。从此,大家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那天午饭后同事们聚在一起聊天,聊起最近看的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话题渐渐转向每个人自己以前念书时期的事情。
读书时期的记忆很多已想不起来,任凭我自己怎么努力去想,或许当时的贫穷导致的人在其中的窘迫,让我自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跳脱那段时间就自动删除了这段记忆,像是被封存在时光宝盒中。
而如今,封印多年的记忆好像突然被解封,一下子涌入脑中,不停地在脑中翻滚着,逼着你“吐”出来。
我的初中在离家六里地外的另外一个村庄,属于另外一个乡镇。这所学校本不是我们要升的中学,但是因为同村有一位老师在那里教书,家长们想让孩子们在学校有个照应,二来这所学校距离家里相对较近,便把我们都送进了这所初中。
村里共有十多个孩子在那里上学,学校不具备全员住宿条件,刚上初中的我们也没有住宿的意识,每天家里学校两边跑。每天早上五点左右,一帮男孩子,一帮女孩子,各喊各的伙伴,村里中间那条街就响起了孩子们的喊叫声“方帅!方帅!”“艳敏!丽萍!该上学了!”男孩子觉得女生磨磨唧唧,往往是他们人一凑齐,骑上自行车就一溜烟儿跑了。
那时候每天上学都像是在冒险。去学校有两条比较近的小路,一条需要经过一条低洼的小河,路两侧是堆砌的高高的庄稼地,人在路中走着,庄稼地里的人就看见小孩子的头在向前移动。如果赶上庄稼地里种上玉米,一颗颗玉米长到一人高,那条路更是整个把人包裹起来,像要吞进去一样。另一条路稍微敞亮一些,可是会经过一片坟地,大家都不怎么相信有“鬼”这种东西的存在,但是从那里经过的时候心里还是免不了嘀嘀咕咕。
冬季早上五点,天空乌漆嘛黑,看不见路,无论走哪条路大家都会在路上骑的飞快。我那时候很胆小,看不见路所以不敢骑车走在队伍最前面,但是也怕落在最后面,因为怕有“鬼”,所以经常是站在自行车上使劲蹬。顺着前面骑车的声音向前骑去,过一会儿觉得声音都有点远了,就赶紧叫几声让他们等等,紧踩几下脚蹬子,拼命赶上去。一直到了柏油路的地方,大家停下来歇一下,等等后面的人。
偶尔碰上男孩子们,他们肯定会逗一逗女孩子。动不动吹个口哨,嘶吼一声“有鬼啊”就跑了。常常是一群男生在笑,一群女生在骂,或者干脆不理他们。
那时候雪下的很大,常常一晚上雪能没过脚脖子。所以遇到下雪天,大家干脆都走路去上学。每个人拿着一个手电筒,三三两两并行,一路打打闹闹去学校,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就去田里抓个雪球,畅畅快快地打完雪仗再去学校。

夏天天亮的早,出门的时候蒙蒙亮,人都齐了天也亮了,大家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但是田间地头常有蛇出没,经常走着走着就看到有蛇爬行通过的足迹,或者看到它们褪下的皮,也有遇到“真人”的时候。对于某些状况“高发”路段,大家形成默契一般快速通过。
村里老人说见到蛇要捂住额头,然后拽掉三根头发,说是这样能够消灾消难。姥姥经常说:“长虫(老家对“蛇”的叫法)怕人,听见声儿自己就爬走了,你怕它干啥?” 说是这么说,下次依然会骑很快过去。初中三年,有些人没有读完就离开我们这个小团伙,加上有时候小伙伴偶尔有个病痛,我自己不得不走那条路的时候,常常一趟车下来就吓得出了一身汗。
家里人口多,吃菜不容易。就着田地离家近的优势,姥姥每年夏天都会种上各种蔬菜瓜果。蔬菜成熟的时候,往往一次性熟很多,家里吃不完,就摘了拿去集市上卖,换些钱给我和哥哥当零花钱。
装满菜的三轮车有些重,田间土路上坑洼不平,对年过六十且患有风湿的姥姥来说很是费劲。其中有一个集市会路过学校,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会帮着她骑三轮车走一段路,她来骑我们的自行车。有时候她怕耽误我们上学,只让我们骑到柏油路上,就赶紧让我们骑自行车去学校。
那时候我那所谓的“自尊心”很强,怕同学看见,常常骑上车就跑了,把姥姥远远拉在后面。有时候会刻意骑过去学校门口一段,再跟姥姥交接,唯恐后来的同学看见。老人不知道孩子的小心思,直夸孝顺、懂事。
那时学校没有公共食堂,基本每天往返三趟回家吃早饭和中饭。只有天气不好的时候,才会在学校门口的私人食堂吃饭。食堂打饭只收钱和粮票,粮票需要用粮食换,多少斤麦子兑换多少粮票,一斤粮票能够兑换几个馒头,一碗汤需要几两粮票,都是定好的。
在用钱买饭还是用粮买饭这个问题上,家长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农村人家家都有粮,而钱却是需要去卖粮才能得的,况且算了一下食堂得兑换比例,感觉还是用粮食来买饭更合适一些,所以你常能看见上学路上的学生自行车后面驮着个口袋,大概也能猜到他是没有口粮了。
门口有两家私人食堂,每家食堂都印有自己的粮票,饭菜各有特色,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兑换一家,偶尔想换个口味,同学间就商量着换一下粮票。那时候其中一家食堂每到饭点都在播奥特曼,所以去他家的男生特别多。
这样的生活我过了三年,每天上学呼啦啦一群人、放学一群人,嬉笑打闹。起初大家都没有住校的意识,后来冬天天气实在太冷,我们几个女生开始住校,哥哥他们男生住在离学校不太远的亲戚家。早饭大家会在学校吃,午饭依然回家吃。
三年时间里,有些小伙伴逐渐掉了队,不再继续学业,开始步入社会。到了初三,一起上学的小伙伴只剩下两三个人了。我那时候也有不再上学的想法,想去读个技校或者出去打工,被我妈远程电话骂了一顿,只好埋头学习,后来入读高中,再读大学。从此,大家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年觉得窘迫的经历,如今回看竟是如此不可多得。跟先生偶尔聊起来,成长在县城的他惊讶的像是发现了“考古”世界。现今跟我上同所初中的表弟,也已然开始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细细一想,这中间,时间竟悄悄过去了十四年。
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前几天看B站上关于胡歌的的一个视频,他劝对面的小姑娘一定要上学读书,他说:或许读书以后你也会打工,但是至少会让你有更多选择;不读书,你只能当一个打工者。
是的,至少,读书给了我选择的机会。在持久的关于高考是好还是坏的讨论中,我永远站在支持高考的一方。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确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一个底层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大多数时候,甚至是唯一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周围的亲人用他们此生最大的努力帮你争取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