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直接难免吵架,但切忌这样做,以免产生无可修复的裂痕

近期活动: 明日开讲! 张宁——焦虑密码拆解 【则一99元咨询体验】在家庭和工作中,女性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

有的人说:夫妻关系,就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夫妻关系,在前进的路上点燃一盏灯。
学习夫妻关系,必须要先知道原生家庭在关系中起的作用,因为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讨论。

中国式夫妻关系的特点
第一,我们先来看中国式夫妻关系的特点。
在西方的文化里,比较讲究个体独立性,所以夫妻结婚后,与原生家庭的联系会减少很多;夫妻有了孩子,父母一般不帮着带孩子。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呢,我们就讲究融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讲究长幼老少在一起其乐融融。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也会比较复杂。
中国的年轻人即使是结婚了,也经常会回到父母的家中吃饭;生了孩子,父母往往会和夫妻住在一起帮助带孩子。现在有了二孩政策,可能夫妻一方的父母带孩子还不够,那么另一方的父母也会参与带小孩的事务。
在这种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原生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必然就参与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夫妻关系不是独立的二人关系,而是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所共有的,共生的关系。
在亚洲的其他国家里,比如韩国、日本,由于文化背景相近,这种特点也存在。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共生性是中国式夫妻关系,甚至是亚洲式夫妻关系的特点。


婚前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我们一出生,家庭的环境就注定了我们将怎样的成长。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的成长,培养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长大后用什么样的模式与别人交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人在原生家庭里,会形成的固定的行为习惯啊,思考问题的模式啊,这叫做“原生情结”。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例如:家中排行、家庭的背景,父母的个性等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
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
比如,有的人喜欢照顾别人,看他的原生家庭,他在家中就是排老大,照顾弟弟妹妹。那么他在结婚后,也会扮演起照顾人的那一方。配偶的另一方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是一直受到照顾的角色,那么在婚后她也会无意识地寻求被照顾。这两个人在这部分就是匹配的。他们之所以会匹配,可以说是婚前在各自的原生家庭塑造出来的。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模式也会是孩子将来婚姻的模版。男孩的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同时是压抑的女性,那么他成年后很可能也找这样的一位女性成为自己的另一半。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不认同父母的婚姻模式,也许会出现一种完全相反的模版。如一位女儿从小看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很强的处事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受到他人欺侮,那她长大后,可能就会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很强势的男人,在她的头脑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就要无论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成长后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控制地重复出现。
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中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双方的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的时候,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引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有一种比较糟糕的情境重现,就是重现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如果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创伤没有没很好地处理过,这部分也会带到婚姻中去。
我有一位来访者受到婚姻的困扰来咨询。无论她怎么努力体贴丈夫,她的丈夫都觉得她很虚假。
后来了解到,她的丈夫有一位冷漠的、毫不关心自己的母亲,常常把丈夫一个人丢在家。结婚后,丈夫很快就对来访者变得冷淡,觉得来访者毫无乐趣,并且表示,即使他们继续做夫妻,也不可能对她产生兴趣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丈夫把他在原生家庭中体验到的创伤带到了婚姻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此深刻,早就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密码中,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将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生命运行模式运用到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去。

原生家庭对于婚后夫妻关系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一段话,叫做“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的,即使所处的社会环境相近,家人也都不一样,性格、家庭文化、习惯、思维模式都不同。所以夫妻双方结合的时候,注定是有许多差异的。
有一对夫妻到公司来做伴侣治疗。妻子抱怨说丈夫家的人对自己一点都不好,冷冰冰的。婆婆生日的时候她特意买了一条金项链送给婆婆,结果婆婆也只是表现得淡淡的。丈夫说妻子家里的人管得太多。妻子家的一个亲戚结婚的时候,他工作忙没有去,结果丈人就甩脸色给他看,觉得他太不给面子。
我们来看这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呢——妻子来自北方,性格热情,原生家庭里的人员比较多,并且家里人的关系都比较亲密,妻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紧密联系的人际关系中;丈夫是南方人,性格比较含蓄,他的原生家庭成员只有父母和他自己,关系相对简单,然后家人之间都习惯于要有自己的空间。
我们在这里就看出来了,这对夫妻的原生家庭地域不同,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文化;第二点,他们各自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妻子的家庭亲密度高,丈夫家庭的亲密度低,这就产生了两人情感上的不适应。

这对夫妻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对方的情感处理模式,接受两个人的不同。
我前面提到,中国式的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之间是比较共生的。
以前说起四世同堂是一件很有福气的事情。四世同堂是什么含义呢?就是整个家族的人在一起,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家庭结构,是很共生的。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后都会部分地离开原生家庭,我这里说的“部分离开”是指形式上分开,但是仍然和原生家庭保持着很近的距离,这种状态下就产生了共生和独立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原生家庭的父母仍然认为自己拥有对子女的支配权;另一方面,夫妻中一般不是该原生家庭中的那一位想要成立独立的家庭,不再隶属于原生家庭。
比如婆媳矛盾就是很典型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多说说婆媳关系。因为这里面的问题在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中比较突出。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千年难题,具有世界的普遍性。能够处理好婆媳关系的人,可以说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英国的剑桥大学有这个调查,这个调查跨越了20年的时间。有六成的受访女性认为自己的婆媳关系是有问题的。日本还专门开设了婆媳学校,来教育新婚的女性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所以可以说,婆媳关系是在世界范围内非常复杂的一门学问。

从家庭的关系中看,比较核心的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或者公婿关系这三对关系。在这三对关系中,亲子之间有血缘关系,夫妻之间有法律关系和利益关系,婆媳关系是最远的。
从情感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可以分为“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真有之情是人天生具备的,比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是无私奉献的。那么应有之情,是我们在道德层面的情感。
虽然我们才能够道义上讲,媳妇本来就应该孝顺婆婆,但是从关系层面来看,“婆媳”关系只能算是“应有”之情。并且,媳妇对于婆婆来说,有年轻有活力,有吸引力,这对婆婆来说构成了一个威胁。
有个说法形容婆婆的感觉是:我辛辛苦苦把瓜种好了,瓜熟了,最后却被别人摘走了。还有,虽然儿子成人了,但在母亲的眼里仍然是未长大的孩子。当儿媳妇出现在这个家庭中的时候,意味着母子的共生被剪断了,儿子要与另一位女性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一点会让母亲非常难受,并对儿媳妇产生敌意。但是这些内容都是下意识的,婆婆本人并不知道。在婆媳关系中,如果儿子能够起到好的调解作用,是挺好的,但很多时候是不容易的。
以上是我们讲的是原生家庭对于夫妻关系的影响。

如何协调原生家庭与夫妻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到,如果关系处理好了,那么对于自己的成长,对于个人调整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那么就会威胁到婚后独立家庭的维系。
我曾经遇到过丈母娘带着女婿和女儿来离婚的情况,丈母娘实际上控制了女儿的婚姻,女婿与丈母娘的关系处理不好,最后导致了独立家庭解散——也就是离婚的情况。

既然协调是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来协调原生家庭与夫妻之间的关系呢?我这里有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婚姻模式是怎样的。
我的夫妻关系是亲近的,还是疏离的?我对另一方是满意的,还是不满的?我是怎样处理这些不满的?我和我的另一半的相处方式与我父母的相处模式有相似之处吗?
觉察了这些问题之后,你也就对你的婚姻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次,我们尊重各自家庭的差异,不要互相攻击对方的原生家庭。
夫妻就好比是两棵树,夫妻吵架就好比上面的树枝打架了,但两棵树还活着;但是互相去刨对方的树根,那么结果呢?肯定是两棵树都倒下了。
前面做伴侣咨询的那对夫妻,吵架的时候不是两个独立的人在说事,老是把对方的原生家庭成员拿出来说,那就好像在刨对方的树根一样。夫妻难免吵架,当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发泄在对方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
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如果根基总是被刨来刨去,那么两个人之间的裂痕就扩大了,最后变成了两个家庭的矛盾。所以,夫妻之间的问题尽量在夫妻的范围内说,不要扩大到对方的原生家庭。给对方空间,就是给自己空间。
第三,当夫妻意识到各自的原生家庭的差异性之后,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一些调整。
比如借前面的那对吵架的夫妻来说,妻子需要给丈夫多一些的个人空间;而丈夫呢,也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妻子的家庭中去。那么,他们的夫妻关系就会形成一个双方共同努力的良性循环。
婚姻是夫妻的人生双人舞,要让这只双人舞越跳越优美,就需要适当地迁就对方的个性,发展双方的共性。比如夫妻可以约定,有规律地做一些共同的事情。比如每个周末两人约定一次有品质的双人晚餐,每个月都有一次短途的双人旅行等等。
第四,夫妻之间还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模式。
所有的家庭都有它基本的需求: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等等。我们的小家庭缺什么就补什么,多什么就去什么。
丈夫自己仅有的那点价值感、成就感还不够,还需要妻子的欣赏,妻子就给他一点,这可事半功倍的机会。妻子想成为家庭的决策者,丈夫就送她点权力。他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权威者,就多给他点面子……这些招式省心省力还低成本,不妨试试。
还有,是要保持新生原生家庭的独立性。
双方都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新生家庭中。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可以保持亲密的情感,但是不要过度地去依赖父母,什么事都靠着父母,或者说是什么事情都是为着自己的父母,不去考虑妻子的感受。
我们东方的文化讲究“以孝为先”,这是一种美德。“孝顺”和独立其实也不冲突,但是有时候我们难以把握孝顺和心理依赖之间的距离。
这时候我们应该在夫妻和原生家庭之间设一道防火墙。比如说我们可以听父母的话,但如果是涉及到夫妻之间的事情,还是应该和你的另一半一起去解决。父母呢,也应该看到孩子长大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只能是为他提供一些参考而已。当父母从与子女共生的状态中调整过来的时候,子女也才能够真正独立地经营自己的婚姻。
最后,对于婆媳之间的老大难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简单地讲,如果婆媳双方各自从自己的方面去找问题,而不是盯着对方的缺点看,这样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解决矛盾。
其次,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受教育水平。从统计学上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里面,确实婆媳之间的矛盾就要少很多,而在文化水平低的地区,婆媳之间矛盾发生的概率就要高很多。也就是你脑子里的东西越多,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多。
还有一个策略是:丈夫要在中间起好的协调作用。丈夫预知婆媳之间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提前解决,就会减少矛盾。对婆婆,丈夫可以把对母亲好的功劳记在妻子头上。比如,代表妻子送母亲礼物啊,以妻子的名义招待婆婆啊之类的,在妻子面前呢,可以多提婆婆对她的夸奖,多体贴妻子的辛苦啊,都是很好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原生家庭,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性格,还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我们要成为有反省能力的人,会对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修改、取舍。这样,夫妻的生活就会过得有滋有味。

点击蓝字,阅读往期文章: 「眼泪」=「弱者」?我们是否还拥有“悲伤的权力”? 在压抑和令人焦虑的环境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