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北师大孟琢:《大学》精读05之格物致知(下)
如何格物?如何获得知?
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
量度,把散乱的东西收纳到一个格子里。
格物:纳入标准。
格物的思想进程1:取象
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抽象性——人、杯子
人独立行走。取象造字。
提取共象。完成了物的基本分类。周易的文化起点是象。我们民族直观思维,非抽象概念性思维。
格物的思想进程2:正名
取象后,物有名和实,之后反思名与实之间的关系。
理解正名的三个层面:
1政治层面(正名分+正名气)
2名学=》逻辑学
3语言学、语言哲学
桌子,我们解释为一种与椅子搭配可以用于书写的家具。
而中国古人:桌之为言卓也。古人席地而坐,桌子的出现让“高”的感觉非常强烈。
从声训。椅,依靠。饼之为言并也(把面粉并到一块)。寻求名的背后实在的理据。
=》进行整体区分。
格物的思想进程3:明理
理,自然规律(先秦时期)。之后关系到人伦道理(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古人如何处理玉石上的瑕疵,顺着瑕疵雕刻成白菜等。
顺应理。
明理,是指在对事物的顺应过程中,把握其自然规律。《庖丁解牛》。
养生 = 养性、养心 = 养知
格物的思想进程4:知类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分析认知浓缩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小学中。
四个层次间的关系——
格的训诂“感格”
孔子觉得有两种知:生而知之(圣王之知,尧舜禹汤。圣王与理性的关系是:感召。)、学而知之
感格的特点:诚意。用我们的诚意让万物自然二来。
中国古代的道德论与知识论传统始终没有分开过。念兹在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与物之间的相通性。巫术。原始宗教的核心特点。
从巫到史,此后的祭品,不在是物品,而是靠诚意精神道德(e.g.愚公移山)
阴阳五行中的格物:
感召物,进行类比。比如肾不好,吃黑色的东西。
感格也制约着科学的发展。物具有着与我们相感的特质,而且是某些事物的捷径。(求雨,侍坐)
魏书生:差学生及其善于把脑力劳动转化为体力劳动。
以上两个方面影响这中华文化。
感格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感格的东西很容易破产,天人合一。下雨了吗?
当感格的关系破产的时候,人们还是发明新的更庞大的阐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