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摘抄笔记
第二章 人的自身
一个人的自身比外在或表象更能带给他幸福,自身的个性永远伴随着他,经历任何事,首要感受 到的是自己。这一点适用于人们从物质事物中获取的乐趣,而享受精神上的乐趣则更是如此。所 以英语说 “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不是说“他享受巴黎。”
人们对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才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自身是什么,他的自身拥有到底为何,简而言之:他的个性及其价值才唯一直接与他的 幸福有关。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间接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因此是可以被消除的。但个性发挥的 作用却永远不可以消除。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是我们的本性,而不是金钱。”
“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使我们快乐或者忧伤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这就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要保持健康(运动,外在)和愉快的心情(精神,内在),但心情却不完全依赖于健康。有人天 生乐观派,有人天生悲观派。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
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痛苦与无聊 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种则是内 在的,属于主体。生活艰辛产生了痛苦,富足和安定产生了无聊。
一个人对痛苦和无聊的感受能力不一样,由精神能力大小决定,如精神迟钝和感觉迟钝和缺乏兴 奋密切相关,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 就是内在的空虚。
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 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 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的根源,需要刺激,才能让精神和情绪活动 起来,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先会寻求没有痛苦、烦恼的状态,甚至独处,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 外之物需求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也会不喜与人交往。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人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 人的身体之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 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 。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真理,即幸福源自于人的内在,被亚里士多德的真知灼见所引证(《伦理学》 )。他说:每一种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 ,快乐也就无从谈。“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
只要有真正的需求,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一种是追求个人的生活,还有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先追求个人生活,后追求精神世界,精神富 足的人对外在别无他求。
菲利斯坦人就是没有精神需求的人,他们真正的快乐是感官的快乐,生活的目的也就是为自己得 到身体上的舒适罢了。如果开始让他们不那么容易得到,那他们得到了就很快乐,如果一开始就 全部给他们,他们就会觉得无聊。对抗无聊就有了:舞会,社交,看电视,赌博,打牌,旅行等 等。这些都不能赶走无聊,因为缺少了精神的需求。对抗无聊的事到最后还是会觉得无聊,但是 最后这种人还剩下虚荣心。然后享受虚荣心带给他们的乐趣。尽量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 ,并由此得到人的尊崇。
平庸就是由在人的意识里面,意欲压倒了认识力,当意欲不需要认识力的效劳时,认识力就完全 停止发挥作用了。这样,人的思想就呈现一片空白。但欠缺认识力的意欲是很普通的情形,它导 致了平庸的状态。只有人的感觉器官和处理感觉材料所需要的微弱理解力才保持活跃。因此,平 庸的人每时每刻都全方位地接收所有印象,也就是说,他会眼看耳听所有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 甚至最微弱的声响和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立即引起他的注意,就像动物的情形一样。这种平庸 形于一个人的外在;从他的脸上和整个身体外部都可以看得出来。通常,完全占据一个人的意识 的意欲越低级、自私和彻头彻尾的卑劣,那这个人的外观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令人反感。
主观也好 客观也好 活在当下的普通人的只能随波逐流,如想按自己生活的来,就要承受外界的 声音,但普通人谁来给你兜底,还是你继续啃老。除自己有能力的普通人外。
在业余追求精神世界的发展,和了解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