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对抗人生的荒谬的
查看话题 >人始终无法追求尽善尽美的生活
1938年,两位美国漫画家——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创造了“超人”这个角色,随后的故事就家喻户晓了,“超人”所代表的亦人亦神的形象最终火遍了全球。值得注意的是,照理来说由上帝赋予超人的能力本该一成不变,然而自该角色诞生至今却经历了从不完美到完美最后再到不完美的波浪式前行。

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中巨额彩票的人身上也能看见相似的影子,有研究显示,70%的巨奖得主没有取得任何成就,通常在几年内就把奖金挥霍一空。英国研究人员发现,44%彩票大奖获得者会在短短5年内花完所有奖金。由此看来,从重生到灭亡只需要一张彩票就够了。
这种荒谬似乎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不能尽善尽美?甚至失望得让林清玄说出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那到底是什么让这种不完美频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呢?——答案是“存在需要局限”。
那到底什么是存在呢?存在哲学由来已久,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祁克果,甚至是苏格拉底,然而在哲学界提及存在主义最著名的人物当属萨特,在他看来存在不等于活着,植物和动物也是活着的,但它们不会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只有人才会思考存在的意义,因为一个普通生物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类是“为己”(for itself)。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因为存在而拥有自由,自由让人可以去创造自己的本性,人只有通过不断去丰富本性才能在创造之中不断寻求新的自我,因为这种自我随时间持续更新,所以只有直到我们消亡的那一天才能真的说自己已经找到了生命的本质。

然而,从一方面来说,生活中的因果具有脆弱的相关性,因此这种创造不一定能够成功,一部分人因为无法面对徒劳的创造而消沉;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因为运气或天赋等原因无需创造而拥有了最高理想的本质,导致在剩下的生命中无法以追求新的自我为目标,从而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最终造成了最后的灭亡。
同样的道理,如果超人维持白银时代(Silver Age)的撬动星球、抵御核弹等等“无法无天”的超能力的话,那么从超人的角度来说,他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因为不用争取就获得了想要的一切;而从故事的角度来说,一个所向披靡的超人并不存在任何敌人,他的存在就成了一个静态的过程,观众不能和超人一起成长导致共鸣的减少。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超人没有转变为能力被严重削弱的现代(Modern Age),超人这个角色也许就会因为自己的全知全能而被世界所抛弃。所以,萨特的朋友加缪就说“世界是荒谬的”。很多人就是因为无法理解这种荒谬而陷入了虚无主义——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意义的,怎样的人生都是可以接受的。
老子在《道德经》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可得利,“无”可为用。所有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可以看作上帝的馈赠,因为这是我们活下去的意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应该接受这样的不完美,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去翻越高山才能不断寻找新的自我,获得新的本质。正是因为荒谬的存在,所以萨特、加缪、贝克特等人写出了“荒谬剧场”的作品,他们通过揭发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来强调旁观者需要追求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在我们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的合理性之后,首先要做的是脱离虚无主义的陷阱,去寻找本质的存在。如果不幸陷入不完美的痛苦的话,试着将注意力从存在的痛苦转移到对其他存在的美好欣赏上,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不平衡的痛苦。
最后我想用巴斯卡利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中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作为存在美好的启迪: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