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有恩》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成为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在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刻,豆瓣日记功能重新开放了。我将柏拉图的这段话置于文章开头,希望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够记住它。
我浏览了不少信息,反思有如下几点。
第一,人性幽微难测,但有渺茫之光。李,并非吹哨者,实乃普通人。灾情来临,李有所警觉,于是内部告知同事朋友,要他们注意安全;情理之中。面对训诫书,恐惧、屈从于高压态势,不明不白,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意料之内。但是,当他接受采访,并在公共平台上勇敢地说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这句话时,质变产生了。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且义无反顾,选择承担一切可能的后果。一个普通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如此强大,足以成为一种信念。他的自我反思如此深刻,足以让世界为之共鸣。古往今来,人类群星闪耀。敢于发声、理性发声,这才是危急关头的人性之光。
第二,愤怒作为一种迅疾、广泛、强大但难以长久保存的力量,应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何谓赤子之心?大概就是不折不扣、是非分明、敢怒敢言之心吧。我看愤怒原是种本能。在这种本能的“怒”之前加一个“敢”字,意为“有胆量、有勇气去愤怒”,其实已经相当悲哀了。若世人皆麻木不仁,对愤怒的消失习以为常,不知愤怒为何物,则是最大的悲哀。在特殊时期,又听到了愤怒的声音,是件好事。但愤怒往往过了头,淹没了理性,也不行。重视愤怒、正视愤怒,探讨愤怒的正当性,探寻表达愤怒的合理渠道,探索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最佳平衡状态,是值得一试的。充分吸收、揣摩此刻的满腔怒火,将其转化为思考问题的新视角;亦或使其从一种触动、一种情绪,升华为一种观念,一种反思自我、观察世界的新框架。我尝试给愤怒洒点儿防腐剂,使之长久保鲜。
第三,对网络时代的公共讨论抱有希望,是痛苦的,甚至令人作呕。人数太多,年龄层面、文化层次和读书结构等,均杂乱无章。微博、微信等平台,诚非沟通、说理之地,只会把人的思考和生活碎片化、娱乐化。若非仅存的那点信息传递价值和舆论监督功能,这些事物,或可全部归为“奶头乐”。回望两千年前,真是因为时代年轻吧?加上儒家的“乐”,孔子的不可为而为之,姿态不那么悲壮,反而让人雀跃。当下,自身还是要戒惰。另外,不可与言,即不与言。
哎呀,信息爆炸,世事纷繁。前段时间,想让二哥给弄两方闲章。一方“青山见我”,写情书时用;一方“别时容易”,赠礼时用。典故出处,他像模像样和我探讨了一番,最后说了句“抽空吧”。没多久,疫情来了。
赏心乐事,按部就班。二零二零,一晃过去一半。今天改主意了,刻个“人生识字忧患始”吧,强说愁的时候用。再刻个“明月出天山”。生活太挤。凿个缝儿,喘息。
问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05.08 周四 雨
- 05.07 周三 阴转小雨
- 05.02 周五 晴有大风 (1人喜欢)
- 04.26 周日 晴有大风 (1人喜欢)
- 04.23 周三 晴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