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陌生的眼,贴身的刺,人间的雨,镜间的盐——富士18mm/f2 使用体验
Hi,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富士这支18mm F2的定焦镜头。
陌生的眼
如果几个月前问我,出门扫街只给你带一只镜头,你会带哪支?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50定。

还用说吗?南宁这座18线的西南边陲大城市,一年到头来没几天通明透亮的蓝天白云,也没有繁华璀璨灯火交织的城市夜景,更没有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南古韵,就连那稍微拥有一些设计感的城市空间,也被拥挤混乱的人潮淹没。拿着广角没什么好拍的。能拍的,就是行色匆匆的路人甲乙丙丁。

而且作为一名身高1.8m+,体重80kg+,满脸络腮胡的摄影师,性格却出奇的内向,还敏感。我都恨死我自己这副德行了。好多事情本来都一句话就能解决的,硬是山路十八弯地,兜兜转转才把事情搞定。甚至有时,多对视一眼,目光都像是泼来的开水,害得我一下就跳开了。

50定这个焦段,加上富士特有的残幅加成,可以让我在中远距离进行拍摄。压得比较平的画面,有一点窥探感,并且待着放大的镜感,能让我较为自在地开始拍摄,而且不必担心打扰到人。

直到疫情期间,无法出门拍摄之后,我开始在家中看很多大师的纪录片。


说起街拍,森山大道是绝对绕不开的。尤其是他在《犬的记忆》里用着理光GR相机以18mm的焦段在路上拍,小老头絮絮叨叨地谈着自己……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样的拍摄倒也未尝不可?于是就在X鱼上入手了这枚富士18mm/f2的镜头,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途。

世间的雨
镜头到的那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是2020年开始降温的那一天。去快递站自提的时候,那层层密布的乌云,零零星星飘落的雨点,刮脸上的冷风,穿少了的衣服,瑟瑟发抖的我,都作为记忆揉进了这支镜头里。

冰冷的金属机身,敦厚如杯子蛋糕的外形,还有方形的亮骚金属遮光罩,拧上机身之后……就假装自己是当时最新出品的X100V罢。不知道怎地,我突然对快递小哥说,借我试一下镜头吧!顺丰的小哥也笑了,说好啊。然后就拍下了这一张他撸猫的样子。

之后我自己都觉得有些神奇。这种那么令人羞耻的话我竟这样就出说来了?!换做是之前,肯定得偷偷摸摸地瞄准按下快门啊!

我自己都没想到,更没想到的是,这支镜头竟然还能操控天气?!只要我背着他出来,那么不出1小时必然天上将落雨。即使不落雨,老天爷也不会有好脸色给我看。

这把我自己都给气笑了,我都不知道它,原来是见不到阳光的宝贝。但是我若换了别的镜头,明明昨天还在雨涟涟的世界,今天就能够爆出万里阳光和蓝天白云。

我说,我不信这个邪!大中午回家就把18mm给拧上了。结果上班的半路,还没到喝瑞幸咖啡的地方,乌云就开始聚起来了。紧接着我听见一声惊雷,吓得我赶紧收起相机,带着咖啡头也不回地往单位飞奔了。

不过作为活在2020的现代人,甚至这不过是概率的问题罢了。只要你带它出来的时间足够长,总会给它碰到晴天的。可谁料到它真的在干燥箱里躺着,躺过了疫情,又躺过了清明,直到立夏之后,才能再出来重见天日。


贴身的刺
终于,我带着它走过了雨天,也让它见识过了晴天。现在是可以好好地讲一讲这支镜头了。
先说等效焦距这件事。我个人觉得,等效焦距就和薛定谔的猫似的,即存在又不存在。

说他存在,毕竟是富士APSC的残幅机,这按照全画幅相机丈量出来的焦距,它所能映射的视角,怎么着都得乘个系数。18mm乘以1.5就是27mm了。画面所能框住的宽度,就是乘过系数以后的宽度——所包含的内容与等效的全画幅的焦距的镜头并无二致。

这是说他存在。
说它不存在,就是因为18mm的镜头透视就是18mm的,而不是27mm镜头的透视。

通俗点儿说,就是指用这个镜头照出来的相,这近大远小的关系、相场的前凸后凹,甚至带点玄学的老法师口吻,那镜头的“味儿”就是18mm的,就是你用全画幅相机的18mm拍摄之后,经过裁切中间相应比例的画面得到的。这种感觉就实实在在的18mm镜头,而不是27mm的。

在全画幅的世界里,24mm是牛头的数字,27(28)才是属于贫民镜头的广角。同理,残幅机18mm的套头遍地都有,去查查16mm的镜头,价格又是另一番天地。

所以这个焦段就自带了一些“老二”的气息。薄薄一片像是个敦厚的杯子蛋糕。
F2的光圈也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至少比起那些浮动光圈的狗头,F2的光圈算是给足了。

18mm在F2之下也有不错的虚化。只是我更喜欢将它收到2.8来拍摄。锐度有所提升,而且景深范围也大了些。

对焦速度也很快。这支镜头我查了参数,这是一支浮动对焦组的镜头,对焦时,整组镜片同时前后移动。镜片间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就能很快速地合焦。

又因为它体积小巧,整组镜片对焦时,能听的得见它咔咔地响,暴力又拉风。

超广角的焦段,前景背景亦不用分太清楚,统统给你影得清清楚楚。

可即便是这样,也还常有糊片和跑焦的情况来。这又得回到我的性格上来说了。我太害羞了,害羞得很多时候不敢拿起相机,在人家的目光注视下怼着人拍摄,尤其是路人。

碰上想拍摄的对象,人家还没有发现,自己先脸红心跳了起来,应激反应吧。然后又不敢注视对方,手下已经悄悄地,单手摆弄起相机,将它激活,就等一个机会瞬间,抓拍之后就马上逃离现场。

极短的焦段,可以让我在很近的地方出手;极小的体积,可以卸去我壮汉的杀气;极快的攻速,可以几乎瞬时完成对焦和拍摄。

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去。
关键是这镜头套机上还挺好看的,质感十足。挂我脖子上呢,就像是一个文艺中年,或者是来旅游的大叔。习惯了他的用法之后,便可以依靠自己双脚的走位,发现很多拍摄机会。

单手就可以操作,一举起来的瞬间,影像就已经定格。不像我常用的中长焦段镜头,是一把双手武器哈。光是扛起来,前摇就很长了,加上有太好的虚化效果,需要相机去识别主体是啥,分辨背景是啥。虽然可以站很远,就真的很像一根“炮管”。

18mm则像一根贴身的刺。

镜间的盐
人们很喜欢嘲笑老法师的一点,就是说他们喜欢拍糖水片。
糖水片是什么呢?就是只有技术,没有艺术。那么糖水片的技术特点又是什么呢?大光圈,长焦端,贴得近。
就是刀锐奶化。就是空气切割机。就是用着85mm以上的长焦头,把光圈开到最大。要么1.4,要么1.8,再不济也是2!

透过长焦镜头的特点,将背景虚成一片,又将背景的空间压缩得很厉害,让模特像是张画一般,贴在上面。

如果这就是糖水。那么这支18mm的镜头,就是镜间的盐。
如此宽广的角度,能在画面中收进更多的东西。世间百态,一不小心都映在了你的相机里,不再是主调音乐——刀锐的主体奶化的背景——旋律+伴奏。而是一幅啥都有的,无比真实的浮世绘。

而这超广角焦段的透视,也完全和中长焦的不同。中长焦端的镜头,会尽可能地将背景与主体压缩到一起。它的相场是平的,甚至有些枕形的压缩。

而超广角的则是一个鼓形。靠近你的往你这儿凸,远离你的则被拉得更远,在消失点处缩得更小,看起来更远。

因而越是往超广角去,这个画面上的疏离感就越强,给人带来的那种孤寂、冷清、陌生的感觉就更强。

更像是冷眼旁观着,冷峻地审视着。和中长焦比,那种热烈的、扑过来的、几乎要贴到你身上看的、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感觉,完全不同。

这支富士18mm /f2,就是陌生的眼,贴身的刺,人间的雨,镜间的盐。若问我扫街会带哪只镜头,现在的我还会想想,然后告诉你。

不行,50mm和18mm我两只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