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NASA和SpaceX 到底是什么关系

近来中国载人航天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着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返回舱腾空而起、直指苍穹。由此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也成为中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就在我们不断向深空探索的同时,美国商业火箭运载公司也在不断向太空发起挑战。曾有传闻认为SpaceX是NASA的“私生子”,既然NASA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强大的火箭运载能力,为何还要扶持SpaceX呢?
两年前SpaceX别出心裁地将一辆两吨重的“午夜樱桃红”色特斯拉跑车作为首次发射的载荷,这让它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成了第一个给上帝“刷跑车”的地球人。
严格的说“猎鹰重型”并不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火箭,这个头衔应该属于“土星5号”运载火箭,后者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首次发射是在1967年,近地轨道载荷可达118吨——这差一点就是“猎鹰重型”的两倍。

此外,虽然SpaceX手中握有诸如可回收重复利用火箭技术、轻量化箭体、“梅林”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黑科技”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黑”,比如火箭回收技术,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就已经在开发了。
事实上,SpaceX也从没把技术作为自己产品的最大卖点,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廉价。
20世纪60年代,上面提到的“土星5号”共计进行了13次发射,美国政府为此共计拨款65亿美元,也就是说,平摊下来,“土星5号”每次发射耗资约为5亿美元,假如不算研制费用,那么每次发射则大约耗资4.3亿美元。这笔钱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和“土星5号”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造价约为4.5亿美元。换句话说,在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美国政府相当于连续把13艘航空母舰扔到了太空里——截止到2017年,美国海军在役航母一共11艘。

而“猎鹰重型”在2018年的报价则是1亿美元,巧的是,在2017年7月22日,美国海军的“福特”号核动力航母正式服役,它的造价是129亿美元……
再进一步对比。由SpaceX的竞争对手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简称ULA)开发的德尔塔IV型重型火箭,它的载荷能力只能达到“猎鹰重型”的一半,但每次发射的报价一度高达4.35亿美元,也就是说“猎鹰重型”的价格只相当于对手的23%。而SpaceX旗下的中型运载火箭“猎鹰9号”,报价通常在5500万—6200万美元之间,联合发射联盟手中的对应型号“宇宙神5号”的基本报价则是1.09亿美元——通常情况下,最终的实际价格都会超过1.5亿美元。可以说,在“价格战”上,SpaceX完胜对手,即便是和我国同级别的商业卫星发射报价比,也依然低了不少(“长征三号”报价通常约为6000万美元)。
关于这个问题,恐怕还要回过头从美国联合发射联盟说起。ULA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各出资50%成立的一家企业。

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有点像一个价格垄断联盟。在SpaceX真正成气候之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能够选择的运载火箭其实只有两种——洛马的“宇宙神”和波音的“德尔塔”,而当这两家联合到一起以后,后面的事情也就可想而知——2006年之后,ULA的发射报价每年一涨就逐渐形成了惯例,譬如2012财年,一次性涨了30%,仅4次发射就共计花掉纳税人17.4亿美元。
ULA的这种做派最终让NASA忍无可忍。其实早在2002年,SpaceX已经受到了NASA的关注。2008年9月28日,在经历了连续三次失败以后,SpaceX的第一型火箭“猎鹰1号”终于宣告发射成功。而在不到两个月之后,NASA就与SpaceX签署了第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马斯克和SpaceX就此开始“时来运转”,一路走到了现在。NASA也终于算是出了一口鸟气,有了一个可以平衡ULA的抓手。或者也可以这么说,SpaceX能把价格压低到看起来丧心病狂的程度,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之前ULA价格垄断搞得太过分反衬出来的。
外界有人认为SpaceX是NASA的“私生子”“白手套”,最初的源头就在这里。实际上,虽然NASA的确让马斯克“开了张”,但并没有给他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

更长远来看,无论SpaceX最终能走到哪一步,都不可能真的“踢翻”ULA。无论是NASA还是美国军方,虽然之前都被ULA不断上涨的价格搞得非常不爽,但是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终归不是很高,而且ULA的技术开发能力,也不是SpaceX现在可以比拟的——毕竟体量在那儿摆着。
就在不久之前,美国空军表示,SpaceX和ULA分享了一份由空军提供的价值6.4亿美元的合同,其中SpaceX获得2.9亿美元,ULA获得3.5亿美元。这其实也能说明军方的心思——保持相互制衡,建立商业层面的生态平衡,而ULA也的确如军方和NASA所预料的那样,开始不声不响地降低自己的报价。
其实洛马与波音之间的这种联盟关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事实存在,ULA的成立只不过是更进了一步。这种现象在商业领域并不鲜见。在经过一系列“淘汰赛”之后,最后留存的两家大企业,往往会选择建立这种事实上的联盟关系——只不过消费者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人家是“冤家对头”,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
鲸鱼与蝴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5 12: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