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扩张论1.2.1 灵魂的构件
第一章 灵魂的产生及构成 第二节 灵魂结构及本能特性 1.2.1 灵魂的构件 人的生命由驱力、身体和灵魂构成。驱力是人生命的原动力,身体是驱力作用的对象和灵魂的载体,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和驱力的引导者。我们已经讨论过驱力问题,身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在此可以略过。那么灵魂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究竟是什么形状?这个形状内含的实质意义是什么?我们理念中的灵魂究竟包含有哪些内容或构件?各构件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灵魂的性质和作用。 如果要想象一个人的灵魂模样,也许大多数人的想象都如影视中那样,是一个包括衣饰在内的肉体人身的外在体型虚影。这正如人对电脑软件的感觉只集中于软盘物型而并非内载的编码一样,人对灵魂的感觉实际上并没有反映出灵魂的本质特点。但是,以身体外型来作为灵魂的标识,说明在一般情况下,身体利益常被视作灵魂利益的具体表现,或者说身体是灵魂的旗帜。实际上,在人的生命最低层次上,身体利益是灵魂维护的核心内容。 我们已经强调过,以后还会反复强调,精神现象是人类脱离一般动物界的标志,也是人类文化永无止境的上升阶梯和个体灵魂品位高低的判断依据。人的灵魂本质并非反映在身体的特质上,正如电脑软件的本质不会是具体硬盘物型一样。灵魂的本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大脑内载的“编码”。那么,这种内载编码究竟由什么内容构成的呢? 第一是驱力。关于驱力的概念我们已经有过基本论述,确定了驱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宇宙能量。这里需要进一步推导来补充说明的是:如果说驱力以能量波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样的波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它根据人体大脑中神经树突的活跃水平,按比例地分布其上。就是说,愈活跃的神经树突占用的驱力比例愈高。在自然状况下,各神经树突彼此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而不会发生内在的争夺驱力的冲突。只有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各部分神经树突的活跃度比例发生改变,从而使驱力在保持总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各神经树突间重新分配。我们将驱力规定为灵魂的第一要素,是因为它存在于灵魂其它要素之先。没有最初的宇宙能量,就没有今天的宇宙。没有驱力,就没有人体,也不可能产生灵魂的其它构件。 第二是本能。本能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承载,是生物体自我维护和生长功能的原始构成密码,是所有生物体共有的性质。对人来说,本能以保护人的身体利益为唯一天职。由于本能先于意识而存在,因此本能是无道德的,但人类历史上一切精神文化,包括道德规范等却是由无道德的本能催生的。就是说,由本能催生出的道德既是本能的对立面,也是本能的代表者。本能具有利已特质,道德(意识)具有利他特质,但利他的同时也是利己的。因此,由本能催发的道德的内核仍然是利己。换句话说,利他的道德是利己的本能的伪装。 在人的行为中,人的本能与意识不可同时独立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本能的功用只是在暗中对意识进行操纵,在意识薄弱到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本能才会出现并力挽狂澜。本能具有类的相同性,就是说,各种人的本能都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以不同的主体形式,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而已。本能具有直接和简单的特性,这种特性将被转化为以后意识行为的基本倾向。 第三是血族无意识。血族无意识的概念,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先生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发展而来,作为人生扩张论一个基本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在集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以血脉远近关系来确定无意识诸种内容的埋藏深浅,并以此来推断其唤醒的难易程度。血族无意识一经唤醒就成为超强意识。人类中的天才人物,多是由历代或跨代智慧的积累而成。血族无意识的观点认为:人在生儿育之女前的一切智慧因素,都会以某种神经树突型变的形式遗传给子女,不会因个体生命的死亡而彻底丧失。血族无意识以神经树突型变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由于各人血族无意识内容的排列层次不同,表现为各神经树突不同的活跃水平或发育水平也不同,因而被唤醒的机率也大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大多都是经过外部信号的刺激唤醒,内在驱力只能以偶然的形式自内激活一部分血族无意识。由于各人被唤醒激活的内容的不同,所显化出的意识结构(即“灵魂”的一部分)也不同。血族无意识相当于一个意识备件库,只有经过唤醒激活后转化为意识后才能发挥作用。如佛语所言,尽管众生皆有佛性,但并非人人都能(被唤醒而)成佛,其理类似。 第四是潜意识。潜意识的观点来自于弗洛伊德学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五官感觉所产生的大量琐碎意识信息,这种临时产生的无用意识,在表象上似乎被个体有意无意地忘却,但实际并不可能从大脑中彻底抹去痕迹,而是在大脑中某个角落潜伏下来,以后会随着外部某个相关信息的刺激而复现;二是指当人的某些本能倾向被主观觉察后,却由于不为外部强大的社会意识所容忍,无法登堂入室以意识的名分显示,于是就制造出一种或数种可为社会所容忍的意识来作为自己的替身,在社会舞台上表演。这个“替身”以假代真,而背后原来的潜意识便处于有实无名的位置,虽然在意识的丛林中寻找不到它的踪影,但实际上它却在暗中对自己的替身意识进行“垂帘听政”,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一部分灵魂就是由这种“替身意识”构成的。“替身意识”具有某种虚伪性,在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思想行为。一般来说,任何人的灵魂中都有这种“替身意识”存在,因而任何人的灵魂在某些方面都存在着虚伪的成份。潜意识与自身的“替身意识”一起作为灵魂结构的重要内容。 第五是意识结构。意识结构是灵魂最重要的构成主体和最庞大的部分,是生命本能在驱力推动下,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连续觉察和反应。意识结构的质量对大脑生理质量有很大的依赖性。本能是意识之父,一切意识都是本能的变体。相对于本能,意识具有独立的品性,并有自我生长、自我繁衍的扩张能力,在特定条件下会成为本能的对立面。意识是一种信息形态,这种信息同样以神经树突型变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同样依赖于驱力的推动来显示自身的存在。各类单独的意识信息经过整合后,会形成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意识结构,这种复杂的意识结构是在相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各人的意识结构也不同。由于意识结构十分庞大,因而直接形成了各人不同的灵魂主体。意识结构越是复杂而有序,人的灵魂品级越高。 第六是残余意识波。这是一种在现实中偶而出现的现象,没有特别重要的普遍意义,但确实是一个应被提及的客观存在。人类的意识是多种类型的信息集合体,围绕“本能”这个核心附着于个人的活体。人死亡之后,体质转化为他物,以人身为载体的本能随即消失。而残存的意识即以驱力波(其波形即意识或信息)的形式向体外空间弥散,其中强度小者,会即刻消失;强度大者,可能会在空间存在一段时间,形成民间传说的“阴魂不散”现象。这种强度稍大的游兵散勇一样地漂荡在空间的残余驱力波,最初还可以保持原有的波形信息,但随后就会不断分解,波形消解,信息灭失,驱力重新化为宇宙能量形态。在人体上有一些专门接收宇宙信息的穴位,当人的营气充沛时,这些穴窍通常处于关闭状态。一般来说,有些高级气功师能运行真气来强行打开这些穴窍,主动而有控制地选择接收宇宙信息(残余意识波)。但对于一些特殊体质如“精神病体”的人来说,这些穴窍往往会因营气不足或营气紊乱而失守。这时,如果遇到某个逃逸的残余意识波偶然乘虚而入,就会导致出现暂时的“鬼魂附体”的现象。 意识结构是人的灵魂最主要、最具特征的部分,因此通常被作为灵魂的代称。不同的人虽然因不同的意识结构而具有不同的灵魂“形象”,但都是由驱力推动而塑造出来,其共性都是扩张。就是说,意识结构或人的灵魂也具有扩张的本性。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灵魂可以更新。通常情况是,早期输入的意识总是对后期输入的意识进行过滤,将异己意识排除在外。但是当原有的意识遭受到外部力量毁灭性打击时,其以往被拒的异端意识就会顺势而入成为新的主宰,于是新的灵魂开始形成。比如,日常生活中所谓“洗脑”过程,以及在严刑拷打下出现的“叛徒”现象等,都属于灵魂发生质变的事例。人在青年期以前,灵魂(意识结构)大都是由社会强为灌输塑造。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个外加的“灵魂”也可能给个体带来终身的快乐感,那么人应该感谢上苍而安然处之;但如果这个外加的“灵魂”给人带来的是痛苦感,那么人就应该考虑对这个外加的“灵魂”进行手术改造,变痛苦为快乐,至少变痛苦为平和,这就是人的灵魂自我更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