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每当有人要我推荐书时,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那幅像着了火一样的画面。这画面来自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这张火烧云一样的书籍封面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卡勒德·胡塞尼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他所写的几本书里,故事都以阿富汗为背景。他用温情悲悯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阿富汗的苦难和破碎,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坚强和勇敢。 小说《追风筝的人》也不例外,它写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在儿时的一次风筝比赛中,仆人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风筝时,被附近的恶霸少年欺辱。而阿米尔躲在角落亲眼目睹这一幕,却因害怕不敢上前。这件事最终成为阿米尔排遣不去的心结,自责和痛苦时时啮咬着他的心灵。几十年后,定居美国的阿米尔终于得到一次“做好人的机会”,重回故乡,从残暴的塔利班手下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混乱的阿富汗,挣扎的人性,故事沉重又温情。每次读完,合上书页,仍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 很多人喜欢哈桑追风筝时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我最喜欢的是阿米尔躲在角落不敢上前的懦弱。 他的懦弱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懦弱。 在我读小学时,学校有校车专门接送学生。校车很小,学生很多,得到一个座位很不容易。有一天,弟弟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座位,高兴得不得了。我站在他旁边,和他说说笑笑。这时,一个黄姓同学过来了。他是学校的“小霸王”,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很多人怕被他欺负,都争相讨好他。我也是其中一员。 他还没有说话,只是看到他走过来,我的心里就不由得害怕。他让弟弟把座位让给他。弟弟不同意。磨合一会儿,见弟弟仍不起来,他大声威吓,并伸出右手箍住弟弟的脖子。弟弟“哇”地一声哭了。我这才嗫嚅道:“是我弟弟先抢到的座位。”话音还未落,他就冲我骂起来,那架势像是他会立马把我狠狠揍一顿,再扔出窗外。我吓得再也不敢言语。只能眼睁睁看着弟弟被他箍得脸色发红。 午饭时,有邻居家的孩子把车上的这一幕告诉了我爸。我爸听后火冒三丈,当下就要去学校找那位黄姓同学。但我担心被黄姓同学报复,竟然告诉我爸邻居家孩子说的话是假的,只是开个玩笑。为了让他相信,我说话时语气轻松,并且笑个不停。在我反复的劝说下,他这才罢休。 我已经忘记在车上后来发生的事,不知道弟弟最后是不是让了座位。也已经忘记在我劝说爸爸时,弟弟在做什么。但在车上,黄同学愤怒的表情和威吓的言语,以及弟弟发红的泪脸,却一直在我记忆中难以抹去。还有劝说爸爸时我极力假装的笑脸和心里无法控制的颤抖,一直像刀刻一般印在我心里。 成长路上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每每这时,都会勾起儿时往事,而自责和痛苦也随之升级。尤其在接触到身边那些勇敢的人时,对自己的谴责和憎恨便无可遏制的疯长。 我无法开口问弟弟是不是因此而怪我,我也无法开口问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是不是会和我一样?无法言说的沉默使我独自忍受往事的折磨,作茧自缚。 而《追风筝的人》适时出现,给了我得以喘息的出口。 阿米尔的懦弱使我震动,它像一辆大卡车从我的心桥轰隆隆驶过,我的心因共振而颤抖不已。 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懦弱! 我像一个在沼泽里挣扎许久终于被拽上岸的人,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卸下心里的重担,我不再只是看到人们的勇敢,而是渐渐发现,原来很多人和阿米尔一样懦弱无助。看到他人被欺侮却只是绕道走开,听见有人呼救却假装视而不见,还有校车上看见弟弟被欺负而无动于衷的沉默大多数。每遇见这样的人,我都会立马回到曾经挣扎痛苦的情绪中。这种感同身受的情绪让我对他们,也对我自己多了一分宽容。 但与此同时,我又会不自觉自嘲,觉得自我折磨这么久真是可笑。也许弟弟早就忘记那件事,黄同学也早就不知去了哪里。而我却还为了很多年前的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可正是这无人知晓的自我折磨,才彰显了我们心底最珍贵的善良。 我仍然为自己的懦弱而自责内疚,但看到阿米尔后,我多少能够理解和原谅一些曾经的自己。 阿米尔最终有了一次做好人的机会,从残暴的塔利班手里,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仍然是一次艰难的选择,相比儿时的霸凌少年,塔利班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阿米尔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内心害怕,也知道重回故乡的恐怖,但他仍然决心前往。正是如此,他的这一决定才令人动容。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阿米尔,但我们却不一定都有重新做一次好人的机会。写出这句话,忽然又觉得,也许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机会。而我常常在想,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又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