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会消亡吗?
发表于公众号:私享电影笔记


▽电影院的暂停键

春节档,本来是电影行业火爆的黄金期,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疫情打乱所有节奏。 疫情开始蔓延至今,全球电影产业遭受重创,中国放映商关闭超70,000家影院,由于几个月来几乎没有收入,目前全国已经有3000多家影院倒闭关门。预估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个月电影院还是无法恢复,预计500多间制作公司以及3000多间影院将会倒闭,情况十分不乐观。 《囧妈》《肥龙过江》《大赢家》《我们永不言弃》……原本在院线上映的多部电影都转线上平台播放。对此,电影导演陆川认为,作为电影人似乎应该去拥抱和接纳不同形式的观影方式,任何一种发行手段的存在背后可能都有市场的逻辑和需求。 但是,电影院几个月以来按下暂停键,也让电影院消亡论再次复活。
▽电影院消亡论

有人说,电影不能第一时间转换成重要生产力,也不能直接进入社会运作机制,更不能成为每一个大众的刚需,尤其是一些流量明星长期占据社会公共资源,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抵触心理。 再者,疫情期间,流媒体和点播服务使得线上观影模式正在创造着巨量的观影纪录,一定程度抢夺和培养了影院观影习惯的观众。另外,疫情也直接影响了超过10万的影院从业人员。 即便影院复工,也将困难重重。 2014年,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演讲中就表示:
电影院一定会被消灭,电视也一定会被消灭,因为他们是顺序播放的,受时间的限制。而人的本质是要自由的,不需要规律的时间和地点,电影电视会被视频所取代。
作家李晓飞也提出,电影院迟早会消亡,或者变成富人专享的奢侈品。
今天,电影还是在影院放映之后才卖给互联网版权,并且价格很低,但随着各种技术设备的完善,比如网络家庭影院,头盔式3D立体眼镜的完善,移动投影设备的普及,网络支付的方便与低廉,甚至视网膜投射技术,以及超出我们想象的各种东西,在家看电影的享受度将逐渐接近影院(而且没有影院的汗臭和噪音)。
▽电影院会消亡吗?

1975年,电影理论家博德里提出,银幕上的影像、电影院里的黑暗、观众被动与固定在座位上不动地观看,电影院像子宫一般把周遭的噪音和每天的压力隔绝在外,促成了一种人为的退行状态,造成像柏拉图洞穴神话中那种把自己和幻影融合在一起的情况,这跟做梦的情形没什么两样。 我们建构自己于影像中,电影将身处社会的个体转变为观看的主体,我们的欲望可以通过一种模拟的、掩盖的真实而被满足,这成为我们需要电影院的一种理由。 现在,电影院仍然存在的理由主要是:观影环境和体验在别的地方无法达到;观影地点是社交场合和娱乐消费地点,目前看电影也是年轻人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在别的地方观影没有这种功能。

纵观当下,内容上,现在的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内容库,且每天都在大量更新。硬件上,移动设备的硬件更迭速度令人乍舌,手机屏幕从480P一路升到1080P,为了更细腻的显示效果,更有旗舰级机型直接使用2K屏甚至4K屏。 就像电商对实体店带来冲击时,有人断言线下实体店会越来越难甚至消亡;就像新媒体时代有人断言,落寞的纸媒必将逐渐消亡;就像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像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像新能源对常规能源的冲击,像后浪对前浪的冲击…… 我想到一个词——破局。 从皮影戏、跑马灯到电影放映,到IMAX,到现在层出不穷的放映科技,是电影工业的科技迭代产物。 我们看到的,是影院行业从来没停止过技术的自我迭代,那带来的都是变革而不是消亡。
▽电影特有的打开方式

在农村,当我看着手机或电脑告诉父母或爷爷奶奶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们总会质疑,“你那样子像什么看电影,还敢哄老人。” 他们的时代,看过《刘三姐》,是点着火把翻山越岭去看的,他们不约而同地形成共识,电影意味着幕布(荧幕),后来看的录像带、DVD以及我们在手机电脑平板上看的,都不能称为电影,他们这样的观念并没有因为媒体技术的变革而转变。 前年,我买了投影仪,将影片投在了家里的白墙上,100多寸,路过的邻居在窗外看见便往屋里走,“哟,你家还有电影啊,高端,几十年没看过电影了。”他们观念里,电影的打开方式就是银幕投影。 自然,电影院在当下仍是电影仪式感的寄托。陆川说,“不希望看到电影院在我们这一代消亡,因为电影院对我而言,算是一种信仰。我真心觉得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看电影,是特别幸福的,特别有仪式感的。” 我们期待,生活的秩序回归之后,“好想去电影院啊”的叹息会变成“走!看电影去!”的呼唤。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心情中去期待电影院迟到的春天。

▽TA们说
@不明真相的陈姓网友
观影作为一种自带仪式感的娱乐活动,其本身承载的意义不仅限于电影内容带给观众的感受,更具有一定的社交价值。在电影院观影过程中,在影院的沉浸设计及电影本身的引导下,人的情绪完整袒露,同行者不需要交流便能达到情绪沟通,任何人之间都可借此相互了解,因此约电影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日常的外出活动。此外,当下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壁垒,影院的社交功能对此有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予嶼
我个人觉得不会消失吧,观众喜好不同观看影片的方式也会不同,而且电影院也不只是看电影的地方对吧哈哈哈,只不过随着科技更新后估计会被其他的产物挤掉市场份额,变成类似电视机一样的时代纪念品吧,当然这只是猜测,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淏月
我始终认为电影院不只是用来看电影的,它是一个能让一群陌生人产生心灵连结的地方,电影只是它和人们沟通的媒介。我还记得在悠唐看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结束后大家全部起立鼓掌,直到片尾字幕放完才有人退场。那一天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也很美好,相信同影厅的其他人也大多会记得这一刻吧。因为一部电影而给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留下了共同的美好回忆,这应该就是电影院的魅力了。所以我希望电影院不会消失,能制造美好的事物不应该是短暂的。
@张老师
首先,电影为什么会存在?1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从电影的本体属性来讲,它既是艺术,也是科技,艺术的载体是不断变化的,但艺术本身是不会消亡的;2是因为需求,信息时代,大家每天在接触各种各样的影像,影像是很重要的,古代中国人喜欢听戏,中国电影一开始就是影戏,这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3是因为人本身,人类的真实感和人类的想象力,就是电影最珍贵的东西,电影承载的是人类本身,电影是为电影院而生的,也许未来电影院会变成跟歌剧院一样的存在,但电影是不会消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