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怀童寯先生

说来甚是惭愧,去年初制定的园林著作精读计划,因自己读书上三心二意的老毛病复发,而搁置于半途,看到至今仍摆在案头的书堆,自发深省,重新开始。这一次我选择了有“近现代研究古典园林第一人”美誉的童寯先生的两本著作。
I.论园
童寯先生对我国园林的研究,在学界声名远播的是其青年时期巨著《江南园林志》以及晚年绝笔《东南园墅》,本书则收录了除此两本专著之外的13篇中短篇文章和残稿,令人颇意外的是,部分论文是先用英文写成,后再译为中文,其初旨在于向西方推介中式园林的独有价值,纠正当时国外学界对于东方园林起源于日本的谬误。
是故书中同时期文章之观点视角,多始自中西方之文化与审美比较,西方园林中的几何美学无处不在,强调规整与对称,中式园林则侧重于曲折幽境,蕴含隐逸之趣,以及始终与之相关的文人气韵。童老畅叙各家所长,并举例论证18世纪时西方园林接受中式风格的影响,独步海内,行文间显露出其深厚的园林学功底,造诣之高,亦可见于《石与叠山》《亭》《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造园史纲》中的研究。
总言之,童寯先生学贯中西,深谙各式庭院特点,并于上世纪30年代率先发现江南园林的不朽价值,重新将其推向全球视野,文中论断可谓精准,其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殊为优异,简约脱俗的文学功底也令人叹服,恰如序言对其学识修养的评价:世界性的眼光、文化性的根基和营造性的视野。只是书中收录的数篇关于江南园林的残稿,读入佳境时却戛然而止,不可再续,教人惋惜。
这本小书和之前我所读过的《梓翁说园》同属于北京出版集团所推的“大家小书”系列,轻巧的小开本十分便于携带,与之相随的也有选文内容的重复之处,配图不够清晰的弊端。
II.江南园林志
此书是上世纪30年代童寯先生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遍访江浙地区所遗存之大小园林,实地进行摄影和测绘,汇集并参考古今著述中的园林相关内容,终成自明代计无否《园冶》后第一本用现代理论进行古典园林研究的著作。书中记录下当时已显颓势的庭园,历经数十年的时代浪潮侵袭,有一部分已成永诀,如今唯有苏州园林群仍具规模,称得上是仅存硕果。
前篇文字分为《造园》《假山》《沿革》《现况》《杂识》数章,《造园》一章将冶园理法与实地考察相互分析印证,每节皆有精妙概述,值得时而温故知新,如童老所述之造园三境,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境可谓异曲同工;《假山》用大量篇幅详述叠石历史与技艺,眼界为之大开,这项古而有之的审美意趣,童老对其推崇备至,情有独钟;《沿革》可视为极为精炼的古典园林简史,《现况》则为当时诸园的忠实考察记录,仅稍作品评,不置褒贬,《杂识》摘录园林相关之奇闻轶事,不单为增长读者见识,亦可由此窥得古时文士风气情趣。

附录之《随园考》是童老晚年之古园考据代表作,其主人袁枚袁子才,是著述颇丰的清中期文士,且为官时政绩斐然,在江宁任知县期间,以月俸购小仓山之旧园欲作归隐处,委托匠人龙武台负责营造,依山势精巧布局,又绝少遮拦,游客仕女皆出入无碍,开当时风气之先河,为当时金陵名园之翘楚。经营园林绝非易事,此园在子才去世后日渐衰败,盛况难续,最终毁于太平天国战事,凭借此文与袁氏后人所绘《随园图》,以及晏隆余所制《随园平面布置图》,亦可遥想当年之山林胜迹。

童老清简凝练的行文风格,以及成书时代的汉语用法,会导致阅读此书有一定难度,理解传统园林的深厚内涵,本就没有一蹴而就之理,仔细琢磨书中词句,终能收获高妙之趣。童老严谨而执着的治学精神更教人肃然起敬,对于挚爱我国传统园林者而言,此书更是不可错过。
III.长夜的独行者
虽然童寯先生青年时期便在建筑学界声明斐然,但因其一贯的低调性格,又从50年代起逐渐放弃了建筑设计的事业和绘画的爱好,只是在南京工学院的资料室埋头做研究,如今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关于他的生平我也有着许多的困惑,所以便找到了这几乎是唯一一本讲述童寯先生自身的小册子。
著者张琴以孙媳的视角,通过其后辈与学生的点滴回忆,同样用简要的笔触由近及远地回溯,摘录下童老再世时的数段掠影,在最后的时光里依然笔耕不辍,与杨廷宝先生的至交,父亲在教育上对他的深远影响,兄弟三人的不同境遇,对研究生和“小书童”的教诲,最令人感慨的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下所谓的“交代材料”,恰恰更折射出童老独立而高尚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童老孤而不傲,大敏若讷,远离政治选择隐逸,独善其身殊为不易,品行和学识令我辈仰止,这本言简意厚的小书也和他的人生信条十分契合。

童寯先生在撰写《东南园墅》的过程中这样回答童文的疑惑:“后人总比我们聪明”,我从他的园林著作再读到他的生平,在由衷的赞叹和景仰之余,自知没有什么研究学问的资质,只希望能以此激励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些事情,也期盼能有更多人能了解到这位遗世独立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