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能让社会更好吗?——经济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的一些看法
消费主义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吗?这其实就是问低储蓄率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更好的含义。经济学认为,这个含义就是消费本身,如果消费越多,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越好。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设定,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更好的期限,是长期更好还是短期更好。按照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如果现实中的储蓄率过高,社会的产出会过多的转化为投资,这会使得社会人均资本量较大,但是牺牲了消费。这时,消费主义的推广将降低人们的储蓄率,这虽然会降低人们的人均资本量从而使得人均产出下降,但是只要产出下降得较少,通过降低储蓄率,更多的产出将转化为消费,从而人均消费提高,人们因此过得更好。不过,这是短期的更好,因为一旦人们的储蓄率稳定后,社会产出就稳定了,人们不能获得消费的持续提高。那么,如何获得消费的持续提高呢?经济学家认为只有通过技术进步,相同的人,相同的资本,似乎只能通过玄而又玄的技术进步,才能在现有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的提高。让我们继续按照经济学家的逻辑往下走,如果消费主义能促进技术进步,那么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消费主义可以让人们在短期和长期都更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消费主义让人们更关注自己消费产品的品质、性能,所以技术进步将得到更多的奖励,于是消费主义将促进技术进步。与此相反,消费主义下的消费者可能只是追求热点、追求表面、满足虚荣心,至于产品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否真的能鉴别,真的舍得花钱都是未知数。
按照经济学家的思路,我们果不其然又来到了一个死胡同,一个模棱两可、能够无休无止争论下去的死胡同。或许我一开始就错了,当考虑“主义”时,不能将社会上的人简单假设为没有思想的生产要素,然而,从经济学上对思想建模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经济学最多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用博弈论解释,但是现实中有太多的东西牵涉到人性,而且都是重大主题,是社会研究所不能回避的。这需要新的分析工具,大数据和田野实验或许是经济学家最后不得不拥抱的工具。另外,“更好”一定意味着消费最大化吗?这个定义也是过于脱离人性,过于“冰冰凉”了。当然,人们可以反驳,消费最大化意味着我们在满足生存需求方面的能力实现最大化了,这并不妨碍人性的满足。不过这个模型真的看不出“人性”。
或许经济学不是用来研究人性的,经济学家将社会人看做一个机器人,对刺激做出反应,没有刺激没有反应。或许,这是研究社会宏观层面一个合理的假设,但随着研究主题越来越微观、应用的数据越来越微观,经济学家还能胜任这些研究任务吗?我个人是悲观的。
那么,如何将研究进行下去呢?我准备先去基层看看,哪怕先做个数据呈现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