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40《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 03 思考:第一章&第二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章+第二章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名声斐然,大名如雷贯耳,现在终于能拿起来好好读读他的大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写于1985年,德鲁克在序言中就说明了管理者首先要进行的是自我管理,要对自己负责。其次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
第一章就在阐述卓有成效的概念,这里说明了一些事情对我来说耳目一新。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的重要资源,而资源本身仅是限制性因素,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目前对于外行和初学者,这个“卓有成效的管理”就像黑盒一样,摸不着头脑看不清门道,德鲁克就是要教授管理者这里面的原理知识以及如何实践应用,将黑盒变成白盒,帮助管理者实践。另外,德鲁克提到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可以通俗理解为现代的白领,还有一些夸张的金领什么的,这里就统一称为白领了,区别蓝领,德鲁克命名为体力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他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是“有效性”,其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他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读到,我们只能协助他们。 知识工作者本人补习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这里的这些内容就揭示了管理是管理好知识工作者的内容,也解释了为什么知识工作者需要管理而且不好管理。
另外,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定义是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以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所以根据这个定义,德鲁克并不认为生产型企业中的生产线主管或领班是管理者,他们跟体力工作者类似,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能为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就是说他们不做决策,只是负责监督和监测。
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困境的认识也是一针见血,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管理者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所以我们看到多数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自由时间不充裕是普遍的。
德鲁克对组织的定义和存在意义是认为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服务于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是真正的现实。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算有所成就。
最后对于卓有成效,也给出了一些参考条件。卓有成效是指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方法,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别人指望我做出什么成果”会是一个判断标准;有效的管理者擅长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的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还有还不忘提一下时间管理,1. 记录自己是如何使用时间的。并且这是一个长期并且循环的过程。2. 找出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尽可能地排除这些活动。如果不得不参加,但是肯定收获不大的活动,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代替,比如找人代为参加的方式。3. 将省出来的时间,尽量凑整使用。大块的时间用于研究思考和跟人交流。 4. 将事情按照优先度列出,然后按优先等级完成。集中时间集中处理次要事情并不十分奏效,还是会被次要事情分神而可能瓜分自由集中的别的时间。
老先生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身处德国经历过纳粹时期,能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学习写出这么多管理学的著作,而且历久弥新,现在看来仍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得不感叹知识的力量和经典的力量,就是能穿透时间的束缚,一直启迪着后来者继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