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第二集 向西 向西
内容简介:
抗战爆发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特别是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工厂占全国的40%之多,为防止上海工厂落入日军之手,国民政府决定对上海的工厂进行内迁,一路向西,撤往四川、湖南、广西等地。林继庸受命协调工厂内迁一事。内迁路线主要通过苏州河将物资、设备和人员运往苏州,再从苏州运往镇江,接着换江轮一路西下运往汉口。1938年10月武汉失守,物资继续向西转移,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用40天的时间,赶在长江水位下降以前成功完成转移,期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此次工厂内迁也促进了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同时也成立了新兴产业,对现代工业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后人称林继庸为民国“工业之神”,把宜昌大撤退成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参考文献:
《美国新闻影片》
《卢作孚自述》
涉及人物:
林继庸
卢作孚
吴蕴初
吴志莲
小知识点:
苏州河,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一般认为是北新泾到外白渡桥河段,因为来到上海的英国商人发现从这里乘船可到达苏州,因此称之为“苏州河”。
林继庸,淞沪会战前把沿海城市的民营工厂尽可能多的迁至内地,保存抗战物资力量,避免其被日军占领后成为日军物资基地。迁移监督委员会。
搬迁内容:物资、难民、政府机构、士兵、机床。
抗战前夕全国工业布局:工厂主要在沿海,上海工厂5000家左右(闸北,虹口),占全国40%,上海工厂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市、闵行、北新泾一带。
运输路线:上海(轮船)——苏州(小火炮)——镇江(江轮)——汉口
长江:命脉
宜昌: 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一只有走长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宜昌大撤退(武汉失守, 1938年10月27日完全沦陷 )
卢作孚:民生公司,航运,控制长江上游7成以上的业务。战时组织宜昌大撤退,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40天运送1年的运量??
工业内迁后在西部形成了十一个后方工业区,促进了西部经济发展,建立新兴产业,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