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中,山晓之间

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延绵的历史和文化,其自身价值逐渐形成土地密码。任何一个从土地之中生长出来的有机体,都具有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特色,小到树木,大到建筑,甚至城市。

读懂土地,需要人与土地进行精神对话,形成有生命力的建筑,通过对文化的延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情感之境。

从渝中区隔江遥看,大抵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淡墨青山,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南山,距离重庆市区解放碑只有一条过江索道的距离,覆盖着2500公顷的茂密森林,这一片位于城市边缘的山林,静谧而天然。
古之南山,有“巴渝十二景”中的黄葛晚渡、海棠烟雨、字水宵灯、龙门皓月等景观;有曾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涂山寺独有》诗中出现过,年代悠久到不可考的涂山寺;有名不见经传的清末重庆人艾仕元绘制的《渝国图》中足以作为地标的铁桅杆;有宋代中国西南部最大规模的仿福建建窑系黑釉民间瓷窑,是重庆本土唯一经学界命名的古瓷窑。

今之南山,曾经人来人往,往外可入黔、入滇、入缅,往内作为跨越南山“进城”去往解放碑的必经之路的黄葛古道已被公路、隧道、轻轨分流而变得冷清;今人提起南山,首先想到的不再是铁桅杆,而是能俯瞰重庆全景的“一棵树”;拥有千年历史的涂山窑通过融创重庆的设计再造,以新的形象走入人们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
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于融创对南山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的深入阅读,因为尊重自然,所以阅读土地,溯源历史。



“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山,对于人,不仅仅是自然的象征。宋代文人苏轼在《行香子·过七里滩》这一首词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人生如梦、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现代人内心的探求,融创感知到现代都市人对于自然的依恋和生活的回归与千年之前的文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跟楼房林立的城市相比,近在咫尺的南山拥有更好的生态——98%的森林覆盖率,高于中心市区40%的氧气含量、低于中心市区30%的粉尘含量。这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它成为都市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场景。
早在2019年,融创携手联发择址南山景区腹地,开发山晓项目,项目大区地块位于南山最高峰春山岭西麓。
放眼整个城市,以江为池、临崖而筑的重庆从不缺山,宜居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却难寻。“最后一块开发用地”,“距离周边主要CBD仅半小时内车程”成就这一地块位置的稀缺性。

城市的空间布局尺度过大会失去更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现代人的生活更多围绕街道和社区展开,小而美的街道聚落更为符合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生活场景和习惯,隐匿于山林的社区更有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山林中辟得一块地已是不易,两面都是山的自然资源更属难得,但这一地块的形状与位置也为规划带来一定的难题。由于两面夹山,地块位置比较局促,存在无法妥善规划的部位;场地界面较差,带来的空间干扰也影响了整体的规划。
通过技术团队对土地的进一步探究以及对场地空间的深入探索,融创找到了策略一一应对。
结合两面夹山的场地特性,借助绝佳的自然资源,设计通过框景和融合的设计策略将南山美景锁入视野,并营造一份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针对场地范围相对局促,设计限制较大的情况,通过流线互动和场景化等空间处理手法来丰富内部空间和动线的体验。

面对场地界面的缺陷,利用空间隔离、内向空间、空间串联和意境互通的策略来营造南山意境的缩影。


发掘土地潜能,赋予土地职能,通过建筑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语境,以景观构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文化、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
一切建筑的形成不会脱离建筑本体,从对土地的理解到最终建筑的完成过程中有很多诱因,在尊重土地,读取土地密码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明的探究,创造新的建筑语境,可以赋予建筑强大的生命力,融创的产品观中向文明求索,创造的便是新意。

旧的对话语境如何处理,新的对话语境如何建立?
中国文化中强调意境的渲染和场景的营造,基于南山土地的历史沉淀,营造新环境下的画面。带着对土地原有历史文化的充分解读,运用创新手段为原有的土地赋予新的使命感,用当代临摹手法还原过去生活场景的原生状态,并营造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与建筑的对话语境,予人亲切感和归属感。这是设计本体发挥效能的过程,也是“如画观法”的过程。

当代秩序感与既有空间不同,通过如画观法,让环境、土地保持原有的自由生长状态,创造出让人乐于停留的空间,是土地价值的有效发挥。通过文化观法,文化对话,呈现出对话场景,让空间具有能量,给人归属感。二者结合是对于土地的陈述过程里一个很核心的表达。
融创将古代南山的巴渝十二景之四“黄葛晚渡、海棠烟雨、字水宵灯、龙门皓月”以及从南山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出滩、垭、岫、竹、渡、松、桥、巷、院、阁的“南山十遇”景观,以原生貌的秩序感融入项目的脉络之中。

一遇“滩洄”、二遇“垭涧”、三遇“岫外”、四遇“竹径”、五遇“渡下”、六遇“阁中”、七遇“松间”、八遇“桥漪”、九遇“巷桷”、十遇“院内”。
与自然融合,以艺术化而简约的手法达到一种理想的画面——通过尺度适宜、开敞宽松的外廊空间,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邻里生活习惯、现代文艺生活需求,更多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场景,使人行于小巷,置身自然。

通过营造小景观构建人与自然的交流,小的景观自身也因与自然的相融而成为自然大景观中的一部分。

景观来源于自然,回馈于自然。
南山,出可入世,入可归隐。对于山晓山居生活的体验中心,设计师并没有简单堆砌青瓦、白墙、水口、雕花木窗、等传统“隐居”元素,而是更多运用现代手法,以全透明的玻璃空间设计,将一个云雾缭绕的玻璃盒子,放入山中。

具备现代感设计的建筑与南山倒影相呼应,实现与外界空气、树林环境的融合,恰似山中似有若无的薄雾。这是融创对自然与土地的尊重、对城市的尊重,是建筑与土地之间的契合。
从泰山到秦岭远道而来的38棵全冠移植的古松形成的松间景观,100根树枝艺术化展现的陶渊明古诗,132块现代涂山窑瓦片与花器、茶盏组合的艺术陈列、12800块琉璃砌筑的影壁,南山当地天然泉水的现代风格景观。
“玻璃盒子”的造景,每一处材料的运用几乎都达到极致。

其中展示的通过再造实现新生的涂山窑瓷器,不仅是南山古窑文化的再现,也是将人对于城市文化在地研究的结果通过有形的瓷器留存下来,以新的文化传输给大众。

早在2018年11月,融创重庆联合看见造物品牌,发起“融创重庆设计再造”,邀请三届红点设计大奖迈克尔·杨在南山进行文化寻访,合作完成瓷器的“设计再造”。

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收藏的现代涂山窑玳瑁纹合金层叠花器,设计源于涂山窑传统陶器烧制方式,运用造型堆叠、材质转换,重新诠释匝钵与陶器的关系。在传统的材质中加入金属点缀,使得传统材质得以升华。
在设计涂山窑的过程中,迈克尔·杨同样对土地和文明进行了深入探究,收集重庆的历史文化的信息以及手工技艺,获取灵感,利用现代的审美进行转译,将其淳朴的美感重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这正如山晓的建筑理念,对土地力量的解读,提取厚重的传统文化,以点睛的方式融入设计和规划之中,建筑语言建立人与自然的对话语境,建立自然与城市的对话桥梁。

连接城市与山林,南山山晓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紧密结合,使人回归自然之静,回归本心之境。
本文图片由融创中国提供
-
敢❤(已读博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8 19: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