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抑郁日记01
20200517
首先说明,我认为我目前进入了恢复期,一切感觉都好起来了,每天都在变得更好。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借着加拿大无止境的隔离期,疯狂读书,深入思考,构建并扩大自己的世界观,等到再遇到冲击或者困扰的时候,能在我的世界观中找到一个方法去平和的接纳然后解决问题。
构建世界观,听起来就感觉自己很酷。
在2个月的独自隔离中,我没有滑向深渊,反而让自己触底反弹。我真的很棒,对吗?
当然!
但是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有必要记录下自己之前很糟糕的状态。
隔离了2个多月了。
最初的2周,我秉着非常“我”的作风,在宜家小白板上写了一些激励的话,摆在床头。
强迫自己每天做些“值得的事情”才觉得这一天没有浪费。
否则就会沉浸在觉得自己浪费时间,无所事事,终将一无所成的焦虑中不可自拔。
后来自己接连几个作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整个人更是对做作品产生了抵触情绪,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自怨自艾中,然后又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自责自己的自怨自艾浪费了时间。
几周的恶性循环下来,虽然没有产生如同去年年末时候的自杀倾向,但是却发现自己很抵触这个世界,我在阳台上弹吉他,弹罢对着这个听不懂中文的世界大喊:好讨厌这个世界啊!
果然,连一丝回音都没有。
唯一听得懂中文的隔壁中国夫妇大概已经回中国避难了。
那时候的我,看不到未来的一丝光亮。虽然知道自己会活下去,至少会活到疫情结束吧,但其实丝毫不期待活下去。我不知道活下去有什么意思。
明明春天来了,覆盖了五个月的冬季乌云也散去了,楼下的树枝也抽了绿芽,草地上甚至开出了几朵小黄花,可是我的世界,却怎么也染不上色。
购物欲望,0;
进餐欲望,0;
社交欲望,0。
睡眠欲望?不过是另一种逃避,到最后,睡眠也变得十分浅,必须用眼罩才能睡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即便如此,早起之后也是疲乏无比,不像是经过一夜休整,反倒是像被困在这副躯壳里不得动弹的过了8小时。
我真的不怕死,但是也真的不想活。
最大的愿望是世界突然毁灭,最好是大家睡一觉下去,都不起来了。这样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死亡会给亲人带来困扰——反正大家一起走了,谁还担心谁啊。
如果说有转机,大概是听到一首歌。
歌名刚好是我的乳名,一首关于渺小的歌,歌曲里反复提到这个代号,在我听来,就好像舞台上那个亮闪闪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呼唤蝼蚁一样的我一样;而歌词里提到的种种不屈挠,真的就是我在没有受到抑郁焦虑困扰的时候,会做到的一样。
反复呼唤我的名字,让我感觉这一刻,我好像比蝼蚁还要重要得多。
描述了过去的我会做的选择,仿佛穿越时空把过去那个乐观勇敢的我带过来,跳过中间的抑郁与焦虑,和现在的我重新建立起联结。
那一晚,我破天荒的睡得很踏实。
隔离期间我一直没有停止看《论语》的讲解视频。我不确定这个视频对我的“病症”是否有决定性的帮助,但是经常听“真诚”,“君子”之类的讲解,潜移默化,多少会有一定帮助吧。
然后我开始看书,并且是做思维脑图的那种看。
第一本让我决定做思维导图的书是蒋勋的《孤独六讲》,至少从名字上,我觉得挺应景的。
但是我发现,我第一次,对书本里的内容,产生了质疑。
我觉得他写的内容,与孤独毫无关联,不过是披着“孤独”的外壳来阐述社会与个体的“独特“与“差异”等等。
这种感觉让我居然有点欣喜。我过去读书从来都是被动的接受书中的内容,从没想过是否切题,是否逻辑通顺。
这一次,我居然,学会了,“拒绝”?
我什么时候开始,有进步了?
原来我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对不对?
当然!
突然觉得,读书其实是根据双方约定好的题目,进行的一场谈话。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作为读者不妨去接受或者与之辩论,并在这场辩论中,产生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新见解。
我继续读,读了一本最近很流行的书。我情不自禁把自己代入其中,我发现读完之后,我没有产生像其他读这本书的人一样,对书中别样的爱情产生怎样的情绪或者感情。而是因为将个人经历代入其中,反而从书中的悲剧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
我用一夜时间,过了书中人物的一生,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我想过的一生,而我也终于意识到,如果我放任自己下去,类似的悲剧极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一夜过后,我突然就好了很多。
对很多求而不得的事情,突然看开了很多。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一直相信这句话,所以曾经变得更加焦虑与自责。
但是现在的我突然想说,行有不得,不要了,或者换一个不就好了?
我没有放弃,我感觉阅读真的是一个避难所,不,它不仅仅是避难所,毕竟离开避难所之后,危难依旧在。我觉得阅读是一套铠甲,它能让我更有力量的去对抗,击倒想要我倒下的抑郁与焦虑情绪。
这不是一篇总结性的日记,我希望,我能每天记录下一些,记录下自己逐渐变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