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柏林一隅
家里收到邮政包裹的机会不多,换鞋的时候瞥了一眼,猛然注意到标签上目的地一栏印着醒目的两个大号加粗黑体字,“柏林”。
想到几年前在北京结识的友人真理子,说起有位亲戚与我同城,好奇心令我脱口便问是哪个区,她短暂思索后犹豫答曰“柏林(音同德国某城市名)”。我用右手食指背揉了一下鼻底,眨眨眼对她说哦哦万柏林那还挺近的。
“万柏林”指代规模十分庞大的柏树林。最初的名字叫做“万柏陵”,当时军阀阎锡山听信军师谏言,相信这里广种柏树后可打造成适宜修建陵园的风水宝地。市区解放后,小城恢复了平静,大家看到柏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于是把“陵”更换为“林”,且在1954年官方确定了万柏林区,俚语也会简称柏林。
大约二十年前搬到现在的小区,念中学的时候天天赶路去老城区,节假日补课或是补觉,毕业后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工作,实话讲在万柏林实际参与到生活中的时长有限。
前些天被社区工作人员勒令响应政策号召去做核酸检测,第一次从北区赶往南区的万柏林中心医院。到时尚早,也正好借此机会在周边走走看看。
走过坝沿,若干排六层左右的预制板单元楼在道路两旁整齐铺开。童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类似“赫鲁晓夫楼”的矮房里度过的,客厅里南向和西向两扇窗,阳光从中午直射到临近傍晚。夏天爷爷在朝南的窗沿外用竹笼养蝈蝈,我们把条状的黄瓜、西瓜、蜜瓜边角料递进去看它们贪婪吮吸着里面的汁液,鸣声杂乱但不惹人厌;雨天我们趴在朝西的窗台上看体育路人车往来,数数他们的雨衣有多少种颜色,讨论这次的雨声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大暑前后甚至午睡时间可以放宽到下午四点,醒来吹着风扇吃冰棒,苦咖啡、小牛奶、239(现在几乎搜不到这款甜水冻冰的资料了)。当时十几个单元内同龄的孩子挺多,神兽们在各个楼道内乱窜,追跑打闹,拍洋片儿、藏馍馍(捉迷藏)、捡破烂儿、地下室探秘(真实摸黑吃灰)。当然了路过坐在长凳上的澡堂售票大爷那是肯定要问声好的,长凳下面的路是大号六边形水泥砖铺的,长凳上的大爷体型略胖,银发随头圆,姓苗,有个孙女挺乖的不过已然忘记什么样子了。

跑题了,不是写回忆录来着。从来也没想过为什么这种比较久远的单元式住宅会叫“赫鲁晓夫楼”,也许是和一五计划苏联援华的156工程有什么联系,检索能力抠脚,大概查了一下,是否来自同一批图纸共享后的产物暂时不能确定,不过大体知道了这种单元楼的来由。
二战后多数苏联人都还临时居住在简易木房还有公共住宅里,厨房、厕所、浴室等大多功能空间需要合用。面对居住者对生活空间的新诉求,以及在有限预算内巨大的住宅需求量,20世纪50年代,建筑师维塔利·拉古坚科设计出了一种“轻巧的房子”,没有参考西方公寓的多样化决议,严格且统一地规划了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利用4-8厘米厚的水泥预制板可以快速施工建造,受到了赫鲁晓夫的肯定。该系列被命名为K-7,并迅速推广开来。


根据知乎答主@葡萄的萄 通过地图街景做的50-60年代莫斯科大量建设的单元住宅 与 北京60-90年代大量建设的单元住宅对比图,这里补充了一张这次在万柏林看到的相似单元楼照片,由于资料有限,仅做出建筑形式与规模存在相似性的推测,如果有对相关方向有兴趣或者有研究的豆友,欢迎留言赐教,先行谢过。

大部分见到过的类似形式单元楼外立面是原材料色,混凝土与预制板的颜色居多。上图大众巷单元住宅应该是在2000年之后逐步落实的城市翻新美化项目中追加了防火涂料和有色涂料,不知道和梅日度列的是不是巧合。
虽然“赫鲁晓夫楼”因为使用空间狭小、隔音效果不佳、顶楼湿气严重等问题受人诟病,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较短时间内改善了大量莫斯科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让他们欢天喜地的从地下室、工棚、危房和过度拥挤的合住房中乔迁了新居,阶段性解决了政府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
话题回到万柏林,图片区域周边已经有一部分的老旧单元楼在拆迁改造中,改造范围也许会慢慢覆盖整个区。路过的居民看我的眼神,如同我看他们一样陌生,甚至带有一丝防备,在住宅区内试图拍照,被拦下两次。那就先这样吧。
资料索引:
<万柏林区历史沿革>中国行政区划网网页快照[2019/04/03/07:10]
<印象龙城:地名由来>FM912搜狐博客[2018/07/04/15:28]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科罗廖夫风闻社区[2019/07/18/13:31]
<“赫鲁晓夫楼”的前生今生>知青史料爱知中国网[2018/10/17/06:21]
<中国有哪些习惯是苏联影响的遗留>知乎答主土豆[2018/12/28/23:41]
<中国有哪些习惯是苏联影响的遗留>知乎答主葡萄的萄[2018/12/31/21:29]
<如何评价五十年代苏联对华156工程的意义>知乎答主白林[2015/04/04/07:26]
<苏联工业援助对于中国今天的工业的影响有多大>知乎答主何威利[2018/07/24/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