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限制性信念,日常觉察小记(囤书)
突然发现,最近买书买的比以前少多了。
但稍微一收拾东西就会发现,嗯,仍然到处都是书。
还好吧,现在基本上拿起来知道是说什么的,对我而言的意义是什么,心里面会有一个打分,以及自己是否还需要它。
有些书读得很慢,有些书读得很快。读的慢的放进书架慢慢查阅,读的快的分散他人多多流通。不用太久,它们就会长成自己的骨头和肉。我知道能有多受益,所以根据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状态,会不停买书。
但总有很多书是不需要的。或者,有用,但非我当下所能读。“先买,以后拿出时间看,以后总能用得着”的情况,已经在渐渐剔除。即便内容非常感兴趣,如非目前精力方向力所能及,也会克制。说明自己的节奏已经建立了,能更通畅地尽可能让身边的一切服务于我当下注意力在的地方,包括书籍。
囤积是匮乏带来的习惯,因消耗、因对缺失的恐惧、因认知限制,而默认自己会永远需要某些事物。而忽略万事流转变化的事实,甚至为此抗拒成长。
已觉察,就可以慢慢疗愈。但为什么会选择囤书呢。
想来,买书也算是一件“政治正确”的花销了。
读书总比看电视强,看书等于“学习”,买书的人有文化、上进等等。
但记忆中也有因此被攻击的时候,“这么不懂事,书都白读了”、“借着看看就行了,省得多花钱”、“这么紧张的时候你看什么呢,作业写完了吗”,还有因此熬夜的责问、自习上被没收书的惊慌。
所以后来囤书的另一个理由是“偏要”。甚至自己都认同,说自己“就是不务正业”。
其实被滋养,从来无所谓业不业。而人能开阔,又怎可能跟业无关。
随缘与书相逢,相逢即读,读即用。书影响了人,方见灵魂。不再因限制性信念囤书,但接受自己也许还会因为什么而囤书的可能性。话不说满哈哈哈。🌸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