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突然有点感谢传统武术
多年前看金庸小说,早忘了情节,现在还记得两句。一句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句叫:江南第二,天下第屁。
看到一条新闻,传统武术某流派掌门人,跟搏击爱好者打,半分钟内,被人打趴三次。真正有意思的不是他被打趴,是赛后记者采访,他说:“功夫以点到为止,右拳放到他的鼻子上,没打他,我叫一下,准备收拳——因为这时间,传统功夫的点到为止,他也就输了。如果我这一拳发力,一拳就把他的鼻子打骨折了。放在他鼻子上没有打他,他也承认……”
这不叫“点到为止”,这叫“喊到为止”,还没点到,先喊声“到”,人家就输了。
为什么突然有点感谢传统武术呢,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是别的什么东西,你说它不行,总有人可以讲出很多花儿,说不是不行,是你不懂,是你没到那年纪,是你如何如何……
幸亏有武术。
武术这东西,很直白。趴了就是趴了。说了“点到为止”,但大家明明看到,点到也没有止,点到之后自己做了个俯卧撑才算止,做了一个俯卧撑还不算止,半分钟连做三个俯卧撑才算止。
就是这么直观、易懂,童叟无欺。
孔子教导我们,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是不是点到为止,不是嘴上说了算的,是从身体的表现看出来的。很多东西的好坏,不容易看明白,但在武术这件事上,是最好看明白的。
常常苦于很难跟某些人交流——这些人还不是少数,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彼此对好坏的认识不一样,优劣标准不一样。你说他认为好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他说你不懂;你说他走的路是错的,他很生气。很多人固执己见地觉得,自己认准的好的东西,那就是好的,自己不会看走眼。
你明明知道他的理解不对,他的做法行不通,你干着急,一点儿办法没有。因为沟通不了。因为他确实分不清什么好什么差。分不清的原因,也很简单,说白了,就四个字——见得少了。
五个字:没见过好的。九个字:没见过真正的好东西。
因此,他说这个好,也不是他说的不对,只是需要加个定语——“在他的视野所及内”。我们每个人认为的最好,都是自己视野所及内的最好。也因此,去告诉一个见得少了的人,你见得太少了——这是不太礼貌的,甚至近乎羞辱。而他恐怕也必然不能承认——如果肯承认,他的见识不会如现在这么少。
泰山脚下有一块石头,写着“登高自卑”。我们要登上高处,是从卑下的地方开始的。然而,只要还没有登上高处,我们就永远不知道现在自身的所处是何种程度的卑下。
傲慢,也就因为这种不能自知的卑下生出。狭隘,愚昧,只是因为不曾登高。
我们每个人都是狭隘的。都有很多自身视野难及的领域。不管在哪个方面,一般来说,总有比我们见得稍微多些的,甚至远比我们见得多的人。
这个掌门人现身说法,让我警醒——自己可千万不要像他那样。在武术方面,自己当然并不容易像他那样;但别的方面,恐怕就未必。很多事情不是“武无第二”的,而是“文无第一”的,本身不是站着趴着那么直观——也许你已经趴在地下了,可你倒觉得自己站在顶峰,傲视群雄呢。
同时,这事也让我觉得,对许多人,应该多抱一些同情和理解。很多时候,觉得别人见得太少,真的不是人家的错,只是因为自己运气更好,碰到过一些人家没碰到的机缘。
假如这位掌门人年轻三十岁,我想,纵然被打趴了,恐怕也不太会在采访时说出诸如“点到为止”之类的话,因为他起码能掂量出这话是个笑话。说出来“止增笑耳”。可惜,这位老人掂量不出,他在这方面已经丧失了判断能力,这恐怕是比武术上的高下更值得怜悯的。
我们到老了,也会像他一样吧。甚至在还没有太老的时候,就已流露出类似的倾向了吧。
周围有很多像这位老人一样的人,他们不是什么掌门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基本上是不能作为个体存在于史书上的。他们总是作为群体,作为背景。比如某年大饥,饿死多少人。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就是他们。他们的存在几乎总是别人的垫脚石。用自己的狭隘和浅陋衬托他人,同时也警醒他人。初看时觉得可笑,再想想自己,又觉得心酸。
如果我们有幸在某一方面脱离这个行列,就像侥幸躲过历史上的大饥荒和瘟疫的人,对那些未能躲过的人,也许应当心怀感念。
多少党同伐异,多少宗派之争,门户之见,入主出奴,在历史上,这些永远是主流。绝大多数人,总是要说自己的好,人家的不够好。虽然究其根源,不过是“见得少了”。只是,“见得少了”这一点,总归是不能自见的。无论何种情况下,每个人所见的,都是自己见过的全部。如果可以窥测到自己的浅陋,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类似这位掌门老人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走出江南吧。“天下第屁”也好过“江南第二”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李白天下第三 (4人喜欢)
- 200字抓包大模型 (1人喜欢)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2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