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茧
小时候觉得江湖是天高海阔,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为自己不会受到任何束缚,剑随心动。
后来才明白社会作茧,人在茧中挣扎,向往自由的每一小步都花费了全部的力气。
每天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客厅里看电视,我不喜欢《清平乐》却也跟着看了许多。它不是一部爽剧,甚至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高潮迭起的好剧,但它传达出的无力感很真实。可能跟原著的名字《孤城闭》有关,这就是一个人人被困在孤城一生的故事。官家可能不算是一个好的父亲好的丈夫,但对于为人臣者他是最善于纳谏的开明皇帝;张贵妃骄横做作,在后宫屡屡挑事,但她就是死了,也是官家心里开得最蓬勃的牡丹花;李炜是打了公主一巴掌,但他那么久的忍耐那么多夜里的辗转反侧和无语凝噎,又同何人诉说呢?皇后和禾儿以当时的标准而言都是贤德的好妻子,也是举止得体的后妃,但当女儿为了自由和爱情痛苦的时候,她们眼里俗世的准则凌驾一切;徽柔喜欢曹评的时候眼底容不下一粒沙子,喜欢怀吉的时候又把李炜一家人踩进尘埃里。
每个人都坏得很软弱,好得很不堪,每个人都作茧自缚,求而不得。
从叙事来讲,《清平乐》过于注重还原宋朝场景却忽略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所需的张弛有度,整个剧的节奏过于绵软,保持同一速度,缺乏高潮时的快节奏和抓人的角度。但今天是大结局了,好的坏的都到尽头了,便也只剩唏嘘了。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主持正义,后来发现世事残忍,无力感如刀,理想就变成了功成名就,有余力再追逐正义。我大些时候的理想是功成名就,后来发现自己的有限之处,便退一步,只逐利,想要家财万贯。我那时候的理想是家财万贯,后来发现单纯对于财富的追求带不来快乐,所以现在只想过畅快的生活。
自由是多么宏大的叙事,却又是多么缥缈的远山。从想要天下人自由,到只想要自己的自由。从想要生命的自由,到只想要财富的自由。从想要物质的自由,到只想要心情的自由。长大会不会就是变得软弱然后学会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有的时候会觉得痛苦,但更多时候有感于微小的幸福。学一门技能,持续一份爱好,爱一个人,都是长远的事,这些长远的目标帮助我们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但真正支撑我们活下去,支撑我们一点点往前走的,是早上八点钟晒软了被子的阳光,是云蒸霞蔚的桃花林,是海边咸味的风和打在礁石上的白色浪花。
为什么大家会喜欢重生文?我想大概是因为,人们也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自己能像重生文的主角们一样,早点明白那些很久以后才能明白的道理。而如果我们在人生的一开始,就都能明白那些道理,我们会少犯多少错?可惜,那些我们后来终于明白的事,都是用三两汗水并一钱血泪酿得发酸发臭后成熟的。
社会作茧,人也作茧,作茧自缚。束缚那么多,但快乐也多,“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欢喜不多便能使整个日子亮堂起来。真正的世界,大概是介乎《清平乐》和重生文之间的,我们不会被关在孤城里度过一生,但依然要用漫长的一段段时光去明白我们希望自己一开始就懂得的道理。
草清风长堤上霜,槛外朝生一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