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体制内
一毕业,我便回到了这里。
刚开始在乡镇中学任教,两年后考录到现单位。
离父母仅40分钟的车程。
有人问过我,一辈子在体制内混,没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过,会不会有遗憾。
我很定的回答他:不会。
人只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不会因为选择而后悔。
我目前的生活,是我权衡各方面的利弊所做出的选择。
它于我,绝对是最佳选项。

我的工作,在当地还算体面。
优渥的办公环境,充足的空闲时间,相对不错的待遇。
虽然工作内容枯燥了点,但在其它方面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如,前天女儿生病,领导便准了我一天假,在家照顾孩子。
对于工作,我的要求是,不能影响到家庭。
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份工作,要牺牲掉家人的幸福,那它便是不划算的。
前阵子,闺蜜将她3岁的孩子给了婆婆带,自己去上海工作了。
因为在那边还没买房,所以只能暂时和孩子分开。
昨晚上她婆婆带着她女儿在小区里玩。
看到孩子的瞬间,内心莫名的难受。
那孩子从出生开始,从没跟她妈分开过。
突然的分离,对于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有多残忍。
原本妈妈填满了她的世界,现在她的生活里只剩下了奶奶。
相比之下,女儿还是很幸运的。
生病了,父母在身边,下班和周末,有父母陪着。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也许你会说,可以让老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到她父母工作的地方。
这样听起来确实不错,即兼顾了家庭又可以打拼事业。
但有没有考虑过老人的感受。
离开了一辈子生活的地方,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没有了熟悉的朋友,每天与孩子为伴。
很多老人是不习惯的。
但为了子女,只能强忍着。
就像我的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土地,哪天让他去到城市帮我弟弟照看孩子。
我觉得是件特别残忍的事。
他关于生活的全部热忱,都在那一亩三分地里。
离开了那片熟悉的土地,我能想象他会有多不适应。
目前的工作,让我最大范围的照顾了那些我爱的人。
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很少有一份工作能兼顾到孩子和父母。
我经常周末带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
陪父母过每一个节。
父母种的应季蔬菜,也经常回去拿点。
而我的堂姐们,一般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
一年在家里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天。
相比之下,我父母和子女相聚的时间还是很充足的。

除此之外,我目前的工作相对清闲,平时早九晚五,周末双休。
可能有人对朝九晚五会不屑。
认为它没有前景,又过于乏味。
但我上面说了,它可以让我兼顾家庭。
还有充足的空闲时间,让我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可以在业余,写一些文字和感悟。
我从大学开始,就喜欢阅读和写作。
之间因为生孩子停顿了几年。
现在我可以重拾爱好。
在工作之外获得另外一种成长。
那种认为进入体制就等于废掉的观念是片面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能不能获得成长都取决于你自己
我的同事们,很多下班后就组团搓麻将的。
周末聚会胡吃海塞的。
如果是这样,不论你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县城,你都逃不掉废掉的命运。
把时间交给那些空洞无物的东西,还会有进步吗?
特别感谢大学时期的自己。
让我养成了自律且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个人如何利用好工作之外的时间,对于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
进入体制,未必就会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它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等孩子再大点,我会带着她去看世界。
会分配好时间陪她成长,也会留时间让自己进步。
这一切,我都可以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进行着。
世间本无十全十美的事。
在某方面的得到,必然要以其它方面的失去为代价。
这是大自然的平衡之术。
不羡慕一线城市的繁华。
因为我抓住了我最想得到的那部分,就以然是最好的结局。
体制内的我们,也可以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虽然,社会给它的评价是消极的。
但,我们自己不能按着那种定位来生活。
生活的主动权,任何时候,都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