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
本课程试图从日本的精神文化入手,探讨和揭示日本文化的特质,探讨日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技术等所有日本文化领域。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重点概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特点。以深度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 本课程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日本文化基本特征——开放性和主体性,涉及日本对中国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葡萄牙文化、荷兰文化的吸收;第二章为日本文化稻作特征,涉及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亲植物性格、纤细性、勤劳性和多神信仰以及稻作和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第三章为日本人的家族制度,涉及日本人的纵式人际关系,中日家族制度比较以及家制度和日本企业的特点;第四章为重实用的日本文化心理,涉及日本所吸收中国儒学、佛学在日本产生的变异、日本固有的神道以及各种宗教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第五章为日本人的无常观,涉及佛教无常观给日本人生死观带来的影响以及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美学意识;第六章为日本天皇制度,涉及天孙降临和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以及近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等。 本课程试图从日本的精神文化入手,探讨和揭示日本文化的特质。本课程将探讨日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技术等所有日本文化领域。本课程不仅可以为学习日语及专业考研的学生提供对照学习,还可以服务更广大的群体,如非日语专业学生,涉日企业或对日交流机构的从业人员,日语爱好者等。
课程章节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和主体性 1.1中国文化的自创性和持续性 1.2日本文化的开放性 1.3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1.4大化改新前后对中国精神文化的吸收 1.5对中国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吸收(一) 1.6对中国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吸收(二) 1.7明治维新期对西洋精神文化的吸收 1.8对西洋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吸收 1.9战败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 1.10对朝鲜及印度文化的吸收 1.11对葡萄牙及荷兰文化的吸收 第二章 稻作文化的特性 2.1稻作文化和日本的集团主义 2.2亲植物性 2.3纤细性与勤劳性 2.4顺应自然和多神信仰 2.5水稻栽培与相扑 2.6稻米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 2.7植物材质的日本房屋 2.8天然植物与日本服装 2.9日本人最喜欢的植物——松、竹 2.10日本人最喜欢的植物——樱、梅、桃 第三章 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式”社会结构 3.1从社会结构看日本文化的特性 3.2“场”与“资格” 3.3纵式社会结构 3.4日本的“家”制度 3.5中日“家”制度之比较——中国 3.6中日“家”制度之比较 3.7日本的“家元”制度 3.8日本企业的三大特色 3.9日本的企业文化(1) 3.10日本的企业文化(2) 3.11日本人的生活 第四章 重实用的文化心理 4.1文化心理与日本文化的特征 4.2日本人的“即物主义” 4.3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宗教观 4.4神道与日本人的生活 4.5佛教与日本人的生活 4.6多元化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1) 4.7多元化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2) 4.8日本的神道思想 4.9日本的佛教思想(1) 4.10日本的佛教思想(2) 4.11日本的儒学思想 4.12日本儒学的朱子学派 4.13日本儒学的阳明学派 4.14日本儒学的古学派 4.15日本儒学的民间传播 第五章 日本人的“无常”观 5.1从日本文学看日本文化的特性(1) 5.2从日本文学看日本文化的特性(2) 5.3“无常”与日本文学(1) 5.4“无常”与日本文学(2) 5.5“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认识(1) 5.6“无常”与日本人的危机认识(2) 5.7“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切腹 5.8“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心中 5.9“无常”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自杀 5.10“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1) 5.11“无常”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2) 第六章 天皇崇拜的传统 6.1从天皇制度看日本文化的特性 6.2“记纪”深化中的天皇 6.3从“王”“大王”到“天皇” 6.4日本史上被政治“疏远” 的天皇 6.5近代以来的天皇 6.6日本史上女天皇 6.7天皇与日本的“神国”思想(1) 6.8天皇与日本的“神国”思想(2) 6.9日本小史(1) 6.10日本小史(2) 6.11日本小史(3) ------------------------------------------------------------------------------------------- 第四章 重实用的文化心理 4.1文化心理与日本文化的特征 不重视关于形而上的世界观的思考,而是将其理解为形而下的与经验事物相关联的自然规律与道德准则,这也是日本哲学思想所体现的日本文化的特征。
4.2日本人的“即物主义” 源了圆所说的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中村元所说的“非合理主义”,源了圆在《日本人的自然观》中,日本人的自然观体现了日本人的“即物主义”性格倾向。 古代日语中表示山、川、草、木等自然物的词汇很丰富,但是没有相当于汉语中的“自然”词汇;有表示春、夏、秋、冬的词汇,但是没有统合四个词汇的“四季”一词。 从古代末期到中世,形成了日本人“风花雪月”的“美得自然观”,但尚未形成统合“超越的自然”、“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哲学观点。 中村元在《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中,也认定“非合理主义倾向”为日本人思维方式的特征之一。全盘肯定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客观条件,把包含诸多现象的现象世界当做是绝对存在。中村元认为日本人思辨性理论思维能力较差,缺乏抽象性的普遍的想象力。日本儒学不关心形而上的内容,源于作为日本人或日本文化性格中的“即物主义”的特质,“即物主义”是其性格特点之一。 在认识论方面,日本儒学比中国儒学更重视感觉经验,重视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中国的大多数儒学者相对于自然界,更加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日本的大多数儒学者在重视感觉经验的同时,也重视经世之学和科学技术,有些儒学者还亲自参与自然科学研究。 在伦理方面,日本人富于感情色彩,这一特色与日本文化较之理智更重视感情的性格有关。中国将“诚”作为客观实在性最高范畴,日本儒学将“诚”作为表现主观心情的伦理学概念。 · 山鹿素行(1622-1685) 强调人民应尽情抒发内心涌现出来的难以抑制之情,内心涌现出来的难以抑制之情是“不得已之物”,对他来说就是“诚”。体现了中村元所说的“日本人具有全盘认可人的自然欲望、情感而不去努力克制或与之抗衡的倾向。” 与中国的伦理思想相比,日本的伦理思想较少抽象的形而上学性质,富于感情色彩,较少禁欲主义色彩,表现了对情欲的宽容。而这一特点,与日本民族尊重感情的文化传统有关。 ·日本人的即物主义 这种文化传统在《古事记》、《日本书纪》的歌谣,以《万叶集》为代表的和歌,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物语文学中均有明显体现。古代日本人对浪漫的恋爱和性爱,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采取克制态度。 在伦理思想方面,古代日本人重视“清明心”,中世日本人强调“正直”,江户时期的儒学者将“诚”解释为内心的纯真不二,重视人的情感真实性和纯粹性。 日本儒学这种重视主观心情的倾向,与日本人重视“明净正直”的性格,以及日本文化“情感、共鸣”的性格具有一致性。 日本文化的这种“即物主义”性格,形成了日本人重视现实、重视实用、重视实践的特点。日本人的日常行动中包含着多元性和有效性。 日本从古代开始大规模地摄取外来文化,并摄取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文化心理,养成了日本人对“异文化”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在体系上相互冲突的外来文化,在被日本吸收的过程中都能相互融合,并实现与日本文化的共存、融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混杂性。 综上,日本人的世界观认识“即物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是重视感觉经验、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伦理思想是富于感情色彩,较少禁欲主义色彩的。 4.3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宗教观
日本人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人的实用主义性格特点。很多日本人信奉两种以上的宗教。“出生不久,便被带到神社,进行”初次参拜“。七五三,成人节,伸到式婚礼,正月参拜等。日常生活则遵循儒教规则,三纲五常为日本人的行动准则。寺院祈愿,坐禅,茶道的茶禅一味,佛教的生活方式渗透在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日本人的信仰心,主要来自于日本固有的神道信仰、佛教、中国的儒学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四种宗教和道德。儒教在日本人的宗教、政治、社会、法律、文学、道德、史学等方面产生很多影响。 6世纪时,日本人发明了“神道”一词,以将这种本土宗教和外来的佛教区分。一直以来,两种宗教和睦相处。神道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特定的信仰或事主神崇拜,大部分日本人信奉两种。 4.4神道与日本人的生活
从神道与日本人的生活来看,神道仪式渗透在绝大多数日本人的一生。 「 ?」:出生参拜是指全家人带着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到神社参拜,男孩是在生后31日、女孩生后32日进行。通过参拜土地神,孩子被正式接纳为当地的一员,一生就会得到神的保护。 “七五三”是指在11月15日为乐祝福平安渡过小孩成长中的重要时期而举行的庆祝仪式。男孩、女孩在3虚岁时举行“蓄发”仪式,男孩5岁开始穿和服裙子,举行“着和服裙”仪式,女孩7岁开始系宽带(和服),举行“换带”仪式。 “千岁糖”,千岁即“千年”之意,象征长寿,在日本红和白都是吉利的颜色。 神前结婚:结婚典礼有神前、佛前、教会、人前等多种形式。8成以上的日本人还是举行神前结婚仪式。 神前结婚仪式在神社的神殿、或是婚庆场所及宾馆专门所设的神殿举行。 “初言旨?”:从元旦至元月3日的3天里,很多日本人会到附近的神社去参拜。因为是新年的第一次参拜,故称“新年参拜”。东京明治神宫、镰仓鹤冈八幡宫等有名的神社每年都热闹非凡,人们都到那里祈求家人全年身体健康、生意兴隆。 地镇祭:在新建房屋或道路时,日本人会举行神道的地镇祭。在要施工的工地四个角上挂上稻草坐的注连生9,神官前来除灾求福。 「 ?神舆」:日本农村各村都供奉着叫做“土地神”的地域守护神,日本各地在举行神社祭祀活动时,将神社所祭祀的主神请到神舆中,然后由众人抬着神舆举行活动。日本人认为,地域守护神护佑人们,但若置之不理,神会失去灵性。有时候为乐叫醒神,要抬出来走走。 4.5佛教与日本人的生活 信仰佛教的日本人家庭都会供奉着佛龛。在家里每日能够进行祭祀主佛的地方,也是祭祀已经成佛的死者亡灵的地方。 佛龛一般分为三层,最上一层阶是主佛,左右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中间一层一般供摆有茶、水果、点心等。最下层设有烛台、插花、供具、香炉。 地藏菩萨:在寺院中,在道路随意的一角,可以看到菩萨形状的一块石头立在那里,前面供有鲜花。日本人相信地藏菩萨游走于地狱和人世间,大发慈悲救助人们,替他们受苦受难。“子安地藏”、“拔刺地藏”。 在日本,多数人(约70%)不是以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方式安葬,而是以自古以来流传的佛教形式举行葬礼。 日本的丧仪活动,除法事之外,还在春秋分时节、盂兰盆节、去世忌辰等特定的日子到埋有遗骨的墓地扫墓。 盂兰盆节,是在农历7月15日前后进行,13日点上盆火迎接祖先灵的返回,一般称为“迎盆”,16日再一次点上盆火送祖先灵返回,称为送盆。 坐禅:现在日本人为乐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缠累,常常到寺院或是某一个道场或是家里一个榻榻米室坐禅修行,治愈疲惫无力的心灵。 达磨:是模仿达磨大师的坐禅姿势制作的纸糊不倒翁玩具。作为开运的吉祥物,人们习惯于在许愿时为其画上一只眼珠,愿望达成后再画上另一只眼珠。
4.6多元化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1)
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也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古代日本也使用“十干”“十二支”来标记周期性年份。 “十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i”,“十二支”的“子丑寅yin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hai”,形成六十个干支,用来表示相应的年月日。
十二支纪年法: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为象征。
阴阳五行的思想还体现在日本当今所使用的西历当中,日本人在西历上采用的是六进法,将“大安、赤口、先胜、友引、先负、佛灭”依次编进日历中。“友引”不宜举行葬礼。“大安”之日万事皆宜,宜结婚喜庆。“赤口”:只有正午为吉时。”先胜“日:午前为吉时。“先负”日:守平静为吉。”佛灭“日:凶日,俗称万事不宜。
?初节句?:小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节日为初次节日。男孩庆祝5月5日(端午节),女孩庆祝3月3日(桃花节)。男孩子要挂鲷diao鱼旗和摆设武士形状的娃娃。
?桃花节?:女孩节由外祖父母送天皇、皇后模样的古装偶人的习惯。节日当天父母要设宴招待亲朋,以示庆贺。
以干支的60个组和循环为单位,作为生命的一个周期,到第61年就又会到了相同的干支,此即所谓的花甲。
4.7多元化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2)
情人节
圣诞节
大晦日除夕
七福神:是指能为人们带来幸福的七位神。日本人模仿中国的民间故事,集中了七位神仙人物作为信仰的对象。包括:大黑天、惠比须、编财天女,毗沙门天王、福禄寿、布袋和尚,寿星老。
河童水陆两生,外形似4-5岁男孩,颜面似虎,口齿突出,身上有麟和硬壳,毛发少,头上有坑,可容水。
鬼:有饿鬼、地狱青鬼、赤鬼等。日本的“鬼”会变成通音乐、棋艺、诗歌的美男、美女,现身人世间。
“天狗”是生活在深山中的怪物,长着人的形状,红脸、高鼻、有翅膀,可自由飞行。穿着高高的木屐,拿着羽扇。
独目小僧:是额头上只长着一只眼睛的怪物,日本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传说,“独目小和尚”会在农历2月8日和12月8日现身,所以,当天人们在房子檐头上高高挂上笼子,以起到威慑作用。
海坊主:“秃头海怪”长着滑溜溜、大大的头,有时会从海中冒出来。船员看到“秃头海怪”也要装着没看到一样,否则会有沉船的危险。
4.8日本的神道思想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信仰与祭祀的综合体。神道成为日本人生活样式的构成要素。神道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了解神道是认识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多神教信仰,其核心内容是世界万物皆由神创造,万物有灵,由此带来神道的”自然崇拜”。 “神道”一词意为“神的方式”,神是很复杂的,但是他们存在于简单的事物中,例如山川、树木、还有观念,比如“肥沃”,神也体现于祖先的灵魂,人死后,即成神灵,太阳女神“天照大神”是最重要的神,日本神话中,皇室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从神武天皇开始,在神社和祭典时参拜祭祀神灵,可以驱邪,并净化人身或物体。这是神道教的关键,往往每日、每周、每年、每月或每年举行。其实,参加祭典和净化仪式就是神道教的全部要求。
日本人的神道信仰还对古代逝去的先祖怀有尊敬与敬畏之情,由此带来了神道的“祖先崇拜”。
·万世一系 在这些氏族中,天皇氏族最强大,维系皇室祖先同一血统的思想成为日本民族连带感的中心,最后发展为“万世一系”思想。
·农耕仪礼? 日本的原始神道和农村的农耕文化紧密相关,没有众神的庇护就无法期待稻米的丰收。出现许多与农耕相关的祭祀活动。 每年年初祈年祭,年末要举行感谢五谷丰饶的大尝祭,在生产过程中,不同时节还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同时,神道中也有祭祀家、村、乡土这些共同体中有功劳者的习惯,通过“神”和人的交流,通过祭祀,祈求家、村、乡土共同体的繁荣发展。 在新年、生日、结婚等喜庆节日还要进行所谓冠婚葬祭的庆典仪式。
·八百万?神 神道没有特定的教祖,也没有经典。但是所信奉的神的数量众多,因此有“八百万众神”之说。 日本全国有8万个左右大小不一的神社、神宫、神嗣。神道和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个人祈求学业有成、开运招福、家宅平安,大到企业祈愿开工大吉、国家祈祷卫星发射成功,都离不开神社、神官的祝词。 4.9日本的佛教思想(1)
佛教于公元前5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释伽牟尼(前566-前486,前463-383?),佛灭百年后,佛教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代,公元1世纪,兴起了“大乘佛教”,并传到中国。
四、日本的佛教思想
按照《日本书纪》的记载,钦明天皇13年(公元552年),百济圣明王谴遣使赴日,佛教传入日本。苏我氏与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联合消灭物部氏之后,佛教才在日本获得发展的机会。
飞鸟时代(6世纪末-7世纪前半),经过圣德太子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当时的佛教文化受到中国北魏与六朝文化的影响深远,圣德太子时期的法隆寺和四天王寺便是圣德太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作。
7世纪到8世纪,正是天武天皇(在位673-686)、持统天皇(在位690-697)的律令国家形成期,因天武的“白凤”年号,称此期为“白凤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受到国家的保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佛教进入国家佛教时代。白凤时期有名的寺院为药师寺,雕刻方面则有药师寺金堂的药师三尊像、兴福寺佛头等。
圣武天皇(701-756)时期,因“圣武”的”天平“年号,称此期为”天平文化“时期。圣武天皇自称”三宝奴“,在国分寺之上建立了东大寺大佛,佛教开始向地方传播。圣武天皇时期的东大寺,聚集了唐朝各佛教宗派,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律宗、俱舍宗、成实宗六宗已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行成了”南都六宗“。
奈良时期的佛教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即佛教担负着”镇护国家“的任务,成为国家佛教,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控制。
著名僧人最澄(767-822)与空海(774-835)到唐留学,为日本带来了天台宗与真言宗。最澄以《法华经》为中心传播密宗、禅宗和戒律,可以说最澄的天台宗,与唐的天台宗不太一样,带有日本特色了。最澄受到桓武天皇(在位781-806)的重视,获得敕chi许设置大乘戒坛,突破了奈良旧佛教的束缚,平安佛教得到发展。空海则以高野山金刚峰寺为据点创立了真言宗,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大日如来之显现,只要按照密教方式修行,手结印契,口念真言,意与佛一体,便可即身成佛。天台宗也越来越走向密教化的道路,宗教成为平安时代佛教的主流。重视国家的守护与个人的现世利益。镰仓时代以后新创的佛教宗派,十之八九属天台宗分支庶流;真言宗讲究实践和弘法布道,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平安时代的”神佛习合“出现了”本地垂迹“说。即日本诸神原本是佛与菩萨,为乐教化淤普渡日本民众才化身为日本诸神的样子。
平安中期以后,在日本兴起了净土教。空也(903-972)一遍行走地方念佛,一边为广大的民众排忧解难被民间称为阿弥陀圣。源信(942-1017)喊出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日本镰仓新0佛教。 4.10日本的佛教思想(2)
镰仓时期,日本形成了被称为镰仓六宗的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临济宗、曹洞宗、日莲宗等佛教派别。“易行“是指”他力念佛“,”选择“是指”扬善弃恶“,”专修“是指”只需念佛,无需其他修行“。
法然(1133-1212),创立了净土宗,主张人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法力,只要口中念”南无阿尼陀佛“,”专修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亲鸾(1173-1262)创立了更加彻底的他力信仰的净土真宗。亲鸾的恶人正机说认为:”善人伤能往生,何况恶人乎?“只有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绝对他力信仰才能往生成佛,所以”称名念佛“才是最好的。”佛恩报谢“行为。
一遍(1239-1289)创立了时宗,时宗所依《阿弥陀佛经》,主张视平生为临终,游行念佛。因一遍主张信徒视平生为临终,因此也称此派为临命终时宗。
日本僧人荣西(1141-1215)与道远(1200-1253)留学宋朝学习佛教,为日本传回了禅宗。荣西在京都传播临济宗,以公案教化弟子。室町幕府在京都与镰仓建立五山。道元将中国曹洞宗的禅风带到了日本。曹洞宗主张”只管打坐“,提倡纯粹的禅宗实践。提出”修证一如“。道元主张的这种修行方式,后来为日本武士道所接受,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独具特色的日莲宗,创始人为日莲(1222-1282)。日莲衣《法华经》为所依,主张口诵《法华经》中的中心题目”南无妙法莲华经“,即刻得到现世利益与来生解脱,可”即身成佛,立正安国“。日莲著有《立正安国论》一书,主张以《法华经》思想实现国土的安稳。直至今日,在日本依然拥有广大信徒。
镰仓时代以前,主要作为祈祷和学问的佛教,通过引入”利他济世思想,人人平等皆可成佛“的新理论,将佛教深深地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江户时代幕府实施了寺请制度,即要求庶民向寺院证明自己不是基督徒而是佛教徒,所以绝大多数人和佛教不无瓜葛。
明治时代,明治政府实施了国家神道主要的政策,颁布了”神佛判然令。日本兴起了破坏寺院、佛具、经文的“废佛毁释”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宗教摆脱了国家的控制,佛教慢慢开始复兴,延续至今。现在,日本国内的佛教宗派有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真宗、时宗、融通念佛宗、日莲宗、临济宗、曹洞宗、黄檗bo宗等十三宗。
佛教对日本艺术、神道、文学、语言、武士道、茶道、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4.11日本的儒学思想
据《日本书纪》、《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西历285年,朝鲜百济的王仁将《论语》和《千字文》带到了日本,但此说可信度不足。6世纪,百济的五经博士相继渡来日本,传播儒学。圣德太子在制定《宪法十七条》时,儒家思想所占比重最大,其思想基调为儒家思想。“冠位十二阶”,以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来巩固政权基础。
五、日本的儒学思想
留学僧南渊请安、僧晏等人,滞留中国二十余年,作为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顾问,对大化改新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大学寮等机构,展开了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王家骅认为早期日本儒学具有以下特点:(1)作为政治理念对日本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而实际上对日本人的道德生活几乎未产生影响。(2)日本早起儒学显示出明显的共存性。中国儒学在传入日本的时候,荀孟论争、今古文学论争已经终止了,并未影响到日本。(3)日本的早起儒学不是原生的,在起思想的创造性和发展方面几乎了无新意。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早期儒学缺乏哲学意味。中国的宋学经五山禅僧传入日本。但是禅僧们提倡宋学,时为了方便禅法的弘扬才提倡宋学的。当时的宋学知识作为禅宗的附庸而存在的。
新儒学以“理”为最高范畴,倡导天人合一。“理”与儒学传统的仁义礼智等德目想通。朱熹集其大成,使新儒学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的禅僧将宋学视为“助道之一”,为了方便禅法的弘扬才提倡宋学的。利用武家政权统治者的儒学素养需求,倡导宋学和禅宗的一致融合。 4.12日本儒学的朱子学派
江户时期,儒学摆脱了对禅宗的附庸地位,开始独立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
藤原惺窝(1561-1619)脱离禅宗转向儒学,是日本儒学独立的的象征。
藤原惺窝并不是纯粹的朱子学者,他对陆王之学采取包容折衷的态度,同时也没有忽视儒学汉唐训诂学的作用。藤原惺窝培养了大批的儒学者,使朱子学者官学化的林罗山便出于其门下。日本朱子学真正的开创者是林罗山。他主张:天地万物有上下尊卑,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也应该按照上下的身份秩序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林罗山还以朱子学的理论解释日本神道,主张神儒一致。按中国的传统看法,比之“忠”更重视“孝”,而林罗山则认为忠为公,孝为私,比起孝,更重要的是忠。由此,林罗山的思想吻合了德川幕犯9的统治思想,使朱子学称为德川幕府的官学。林罗山死后,日本的朱子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山崎暗斋(1618-1682)属于日本朱子学违心主义色彩,更加强调其封建伦理学侧面,较之“穷理”更加重视“居敬”。山崎暗斋主张的是一种道德至上,严肃主义的学风。他将朱子学和神道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神道流派“垂家神道”。山崎暗斋强调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其神道论的神国思想和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相结合后,对内形成了尊王论,对外确立了对国家主义,成为日本忠君爱国思想发展的要素之一。
崎门学派的弟子、幕末开国论者横井小楠(1809-1869),参加《教育敕chi语》起草的元田永孚(1818-1891)等。尊王思想、神道思想受到国粹主义者的吹捧,体现了日本朱子学落后和固陋的一面。
贝原益轩(1630-1714)则强调朱子学的唯物论要素,强调朱子学认识论的合理内容,较之“居敬”,更重视“穷理”,对“民生日用之学”和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贝原益轩主张的“穷理”,则是由道德的形而上学之理向自然法则之理的转化,最终走向了对事物的规律性进行客观探求发展方向。在医学、本草学等各方面具有影响力的贝原益轩的博学学风与山崎暗斋学派的学风形成鲜明对照。继承贝原益轩的有新井白石(1657-1725)、幕末人士佐久间象山(1811-1864)等。 4.13日本儒学的阳明学派
中江藤树(1608-1648)被认为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的创始人。其门人有熊泽藩山(1619-1691),后来属阳明学拍的有三轮执斋(1669-1744)、佐藤一斋(1772-1859)、大盐中斋(1793-1837)等,他们之间并未形成明确的具有传承关系。被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认为,所有人伦之根源在于“孝”“孝天地万物皆由孝生“,”孝“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和宇宙万物的本源。力说实践的重要性。中江藤树的门人熊泽藩山学习阳明学的动机,在于”自反慎独“,”心向内“,即和”心学“相通的重视心之内在。三轮执斋被称为日本阳明学的中兴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1712年翻刻了《传习录》。18世纪末19世纪初,日本阳明学再现复兴之势。其代表人物是佐藤一斋和大盐中斋。佐藤一斋34岁成为林家塾的塾长,70岁成为幕府官学校昌平黉hong的儒官。佐藤一斋在当时的学界、教育界长期据中心地位,被称为”阳朱阴王“。佐藤一斋思想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阳明学者。
佐藤一斋门下人才辈出,包括公武合体派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尊王攘夷拍活动价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日本的阳明学只是作为一种思想倾向而存在。
大盐中斋,即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盐平八郎之乱“的主谋者。1837年以救民、批判幕政的名义举兵,四处躲藏一段时间后防火自焚。他在《洗心洞札记》中不仅强调个人行动的重要性,也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将阳明学的个人改造理论发展为改造社会结构理论。这就是大盐中斋思想的主要特点。
王家骅认为,日本的阳明学具有以下特点:反体制性:通过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等人,日本阳明学的批判精神在思想上或政治行动上得到了展开。行动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既重视知由重视行。这种思想经过改造,加强了改革家的意志,在行动上体现出勇敢性。
阳明学对日本人的影响,不仅加深了日本人的内心修养,同时也加强了日本人在社会中的行动性。幕末的阳明学者大盐中斋以及明治维新时期的吉田松阴等便是这种行动性的实践者。
4.14日本儒学的古学派
山鹿素行(1622-1685),伊藤仁斋(1627-1705)、荻生徂徕culai(1666-1728)是日本古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之间没有师承关系,因为他们主张回归古典,所以被称为“古学派”。他们的复古是以古典否定日本的朱子学,探求思想上的自由,从古典中寻求在当代社会中能够作为实践理论发挥作用的生活智慧。
山鹿素行是古学派的先驱者:(1)山鹿素行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同为日本古学的代表人物。(2)山鹿素行尊称日本为中朝,被认为是日本主义的鼓吹者。(3)山鹿素行在吸收儒学君子之道的基础上力说士道,是日本武士道的首倡者。
山鹿素行奠定了以文献学的方法,依据古典创新儒学的方向。毋宁说他在日本武士道思想确立方面具有更大的历史意义。山鹿素行将“死之觉悟”的武士道转变发展为“道之觉悟”的武士道思想。他提倡的武士的两大职责中,首先是像古代武士那样对主君尽忠。其次是自觉实践“人伦之道”,为世人明示人之楷模。兼通文武两道是当时武士的理想。
【视频: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简单讲:就是武士必须遵守的“道”。原始武士道,起源镰仓幕府时代,当时领主之间相互争夺,需要大量战士。长此以往,形成了大量以“忠”和“死”为核心价值观念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阶层掌握了政权,就不单单要求他们只会征战,武士道也分化为“士道”和“叶隐”两派。这两派倡导的价值观几乎完全相反。“士道派”讲究文武兼修,且特别强调以道德垂范天下,可这种倡导并不成功。反而是另一派“叶隐”占据了主流位置。所谓“叶隐”,就是像树木的叶荫一样。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主人牺牲。】
伊藤仁斋以文献学方法否定朱子学派视为经典的《大学》、《中庸》的正统性,将《论语》推崇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他以《论语》、《孟子》为依据对后世儒学展开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伊藤仁斋将孔孟思想作为“古义”来继承,也就是以对孔孟之教进行哲学解明为其表面上的目标,因此被称为“古义学”。
荻生徂徕(1666-1728)提倡“古文辞”。在荻生徂徕看来,“道”不是朱子学倡导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圣人之道”,“安天下之道”,因此具有政治性。“道”的具体内容,是《诗》、《书》等六经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先王为民众制定的“礼乐刑政”,而不是自然或道德规范。日本学者丸山真男对荻生徂徕在日本思想史上的贡献评价相当高。
丸山真男(1914-1996)评价:荻生徂徕的思想,切断了政治和道德、公之领域和私之领域之间的连续性,在思想上确立了政治、公之领域的优越地位,同时承认私人的、内心世界的自立性,这些地方具有近代精神。 4.15日本儒学的民间传播
随着儒学流派的发展,儒家思想开始向民间普及。藩校、乡学、寺子屋,在民间出现了一些庶民出身的儒学者。
将儒学、神道、佛教等思想融合在一起,创立“心学”思想。门人将其发展为“石门心学”。石田梅岩(1685-1744)创立“心学”思想,门人将其发展为“石门心学”。时田梅岩(1685-1744)独创“商人道”思想,其意义重大。
安藤昌益(1703-1762)是一位代表农民利益的思想家。提出“万人直耕”的平等社会,亦即人人参与农耕等方面做到自给自足没有等级差别的“自然世”才是理想社会。
二宫尊德(1787-1856)也是一位农民思想家。他提倡“积小为大”思想;经过合理推算,在一定限度内生活度日的“分度”思想;以及将剩余财富返还给社会的“退让”思想等“报德仕法”被称为报德思想。也正因为二宫尊德所提倡的“勤劳”“俭让”思想符合了统治阶级治理民众的理念,从明治维新时期道二战时期,二宫尊德一直作为国民模范被统治阶级所推崇恶用。
政治:从大化改新的“周孔之教”;后醍醐天皇1333年“建武中兴”的朱子学影响;到幕末“尊王攘夷”论和明治维新。儒学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可谓深刻。
法律:奈良时代的《养老律令》的“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各大名家法中的儒学思想;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都体现了儒学思想对日本法律制定的影响。
道德:儒学思想对日本固有家族道德产生影响,发生变化;并对日本等级身份道德。如武士道、商人道(石田梅岩)、农民道德(安藤昌益、二宫尊德)产生影响。
宗教:对日本院士神道思想形成、《古事记》的神话产生影响,对神道祭祀产生影响;日本的神儒佛三教一致论的形成以及江户时代的儒学神道皆产生影响。
文学:儒学实用主义文学观就是重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以文学作品来“劝善惩恶”。这样的文学观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了相当明显的影响。
史学:中国儒家修史的宗旨就是总结前朝得失,以历史为治者惩戒,将伦理道德作为历史评价的基准。日本官修国史深受影响。且正统论也对日本《神皇正统记》(1339)《大日本史》《读史余论》等产生影响。
现代日本社会的一亿“孔孟之徒”。
第五章 日本人的“无常”观
5.1从日本文学看日本文化的特性(1)
日本文学集中体现着日本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历史走向。因此本章节将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考察日本文化的特性。
口传文学日本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原始朴素的口传文学。公元4、5世纪,大陆的汉字以及汉书籍传入日本,汉字的使用促进了日本记载文学的发展。
万叶假名:7世纪时日本人以汉字表记了日本文学。7世纪末,日本出现的长歌、短歌、旋头等各种歌体的抒情性文学作品,就是使用汉字来表记日语发音创作,由此产生了日本的:”万叶假名“。
8世纪初,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日本开始组织对《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等曾经是口口相传的神话历史进行整理编辑出版。
《古事记》以日本文体“万叶假名”写就,据说是写给日本本国人的,带有明显的日本重感情色彩的情调,表现了日本文化重感情色彩的特色。《日本书纪》则以汉文体写就,据说是以外国人为对象写就,因此,不仅在写作方式模仿中国,书中人物时间的描写也反映了儒家道德观。
在诗文方面,贵族知识层盛行汉试汉文,出现了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同时集日本古代和歌之大成的日本叙情诗之金字塔的《万叶集》也完成了。
《怀风藻全注释》作品模仿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诗歌以五言八句为主,内容大部分是侍宴、从驾、宴游、奉召、述怀、咏物等应景诗,借用儒道老庄等典故,文风浮华,讲求对仗。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约在8世纪后期由大伴家持完成。作者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农村庶民,遍及所有阶层,集中署名的作者约450多人。作者有:和歌“歌圣:柿本人麻吕。有自然诗人山部赤人,有融汇儒佛思想,咏叹民众疾苦的山上忆良,有以纤细抒情歌著称的大伴家持,还有农民和防人。长歌256首,短歌4207首,旋头哥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汉诗2首,汉文22篇。
794年,日本迁都京都后,贵族文坛完全为汉诗所占据,和歌出现空白期,《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籍》三部敕选汉诗集连续编选出来。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体现日本文化特点大的日本最早和歌集《万叶集》据研究,但是其编撰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第一《万叶集》直接收入了汉诗,第二在《万叶集》的编目上,有些日本学者认为也是受到了中国人的启发。
5.2从日本文学看日本文化的特性(2)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是围绕着天皇的神性和统治的合理性写就,在很多内容上存在一致。作为给外国人阅读的《日本书纪》受中国儒学实用主义文学观的影响,在人物创作上表现了儒家道德观。
佛教传入日本的6世纪,日本社会正处于古坟文化时期,是经济、政治形态比较落后,文化伤不发达,思想体系尚未形成的时期。日本固有的宗教起源于萨满信仰的神道思想也处于原始的万物有灵阶段,村冈典嗣称为“太古”文化,是单纯朴素的。其中宗教占有涵盖其他的重要地位,而这所谓的宗教,与其说是神道毋宁说是神事而已。它是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不论善恶,敬畏一切有威力的事物。
在这样一个思想处于缺乏的状态,佛教得以和儒学一起,自传入日本便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对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上古的日本民族,对现实事物有着纯朴的亲近感,自然形成了”makoto“之美,是”心情的纯粹性、无私性的追求“,对现实的存在给予充分的肯定,追求心情的纯粹性,是一种”明净清明心“。
久松潜一认为”makoto“体现在《古事记》和《万叶集》的一些诗歌中,其本质是真情和诚实,是一种无做作、无装饰的抒情表现,体现为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格调。
西田正好指出:”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从根本上动摇了“makoto“的美学观,实实在在地给了它以致命的冲击。特别是强调万物流转和万物必灭的佛教无常观,视现实世界为应厌离的苦界,这种净土教秽土观的广泛普及,使古代日本民族开始深入思索,认识现实。自古以来支撑起”makoto“的美意识的,朴素的”常世“,以至于对”makoto“之美报以极度的怀疑和失望”,佛教的“无常观”很快渗透在尚未形成思想体系的日本人意识系统中,成为日本文学一直以来的咏叹主题。思想处于缺乏的状态,原始神道思想还处于混沌未开的时候,佛教得以自传入,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对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5.3“无常”与“日本文学”(1)
“无常”,认为万物流转,不存在常住事物的“诸行无常”思想。认为识别判断万物流转的主体本身即为无常的“无蕴无常”思想。认为无所谓无常、有常,只有超越有无之对立与差别的涅槃才是真正的无常=空的思想。
和日本文学相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中,是(1)所指的万物流转无常之感。也就是说,对于日本人来说,“无常”一方面是佛教中用来表述世间万物生生灭灭变化无常之意,另一方面是表示人生虚幻渺茫的日常用语。佛教中的无常之感,没能作为一种世界观确立下来,而是作为一种咏叹的=抒情的哀伤之感带来了日本人的共鸣。无常观与其称其为“无常观”,毋宁说称其为“无常感”更合适。日本的和歌、俳句等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无常”一词。
《伊吕波》阐述了古代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用47个平假名编成的七五调和歌。是对《涅槃经》”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的翻译。
日本人的无常观也体现在贵族文学中,从《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源氏物语》都是典型的贵族文学,充斥着佛教思想。到平安末期,日本的无常感绽放出了更加华美绚丽的文艺之花。《平家物语》通篇的思想,是叹息作为日本全国的统治者,瓶家一族直到昨天还是显赫至极,一朝没落便荣光不复当年。《平家物语》开篇便模仿《涅槃经》下卷,“诋园精舍之钟鸣,诸行无常之声韵。沙罗大树之花色,胜者必衰之表征。结尾则以平清盛次女,高仓天皇的皇后凄凉的晚景为她做了一个总结。”起因是因我父相国为平清盛在位时,上不畏天皇,下不恤万民,父祖作孽,报在子孙,这是毫厘不爽的“。物极必反,善恶报应的思想,是贯穿这部小说全局的主线。《平家物语》所抒发的主体思想,正是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希望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中村元认为:”觉得无常而出家,出现在日本平安末期旧同志阶级没落,新统治阶级确立的封建制度转换期。“在以死、没落等人生无常的幻灭之美为主旋律的故事中,胜者必衰、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贯彻始终。 5.4“无常”与“日本文学”(2)
镰仓初期的鸭长明(1155-1216)在其随笔集《方丈记》中,以佛教的无常观为基调,列举了各种事例以阐述人生之变幻无常,并记述了自己最终隐退到日野山方丈庵闲居的情形。 14世纪吉田兼好(1283-1352)的《陡然草》,由随笔及见闻共243段构成,通篇贯穿着无常思想。 南博在《日本人的心理》中说:“日本人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学习一些阐述无常观的文章,说明这种想法代表了日本人的人生观。不仅如此,也有人认为,日本的文学思想中文学本身的作用即在于向人们灌输无常观”。 日本著名的现代诗人土井晚翠(1871-1952)的《荒城之月》深受日本人的喜爱,经日本近代音乐之父作曲家龙帘太郎(1879-1903)谱曲而成为一代名歌。在日本众多民歌中,除了江户末期的《樱花》,就是这首《荒城之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