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新卖桔者言》笔记(一):从浅观察看深问题
今天起开一个细读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散文《新卖桔者言》的系列,每天不贪多,就根据标题随机选一篇文章来读,跟每天读一小节《经济解释》一样,是为了尽力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以备思考问题时应用。

今天翻开的是写于2000年11月9日的《从浅观察看深问题》一文。
把精确当正确,这现象在今天也是很普遍的,单拎出来讲这话,人很容易明白,精确跟正确其实是两回事,但是一旦陷入别人给出的思考框架内,这样的认知在信息干扰下容易促成判断上的失误,也是常有的事,如何避免常犯这样错,我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良策,所以才在这里不断修行自己驾驭经济解释的功力,以求遇到问题时能看明白其中的“阴谋”,以免中计。
张五常教授在其他文章中还说过同样的意思,大概的对远胜精确的错,可市场上流行的一些经济学往往不重视这个,以致解释和推断世事时往往不知所云或频频出错。
浅观察看深问题,就是要先看大概,给出一个大概的答案。
比如:“一个城市跟另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下,把两市街上的废物箱中的弃物拿出来比较一下,得出的结论会是可靠的。”
浑水狙击瑞幸的那篇调研报告我也看了,当时看得很仔细,跟友人逐一分享过那五大证据,佩服其中尽调手段的选择,从小现象的数据开始收集,推演瑞幸公开的大数据,实证手段应用很是符合张教授所倡导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解释的理论简单,但应用起来困难重重,需要知晓街头巷尾的各类世事,对于其中关键的事实有针对性的深入调查,所知细节可以帮我们在解释和推断行为上达到物理学定律解释现象一般的准确率。
张教授这篇文章作于2000年,示范的例子是对当时香港经济现象的解释。
教授所用观察手法只是通过询问的士司机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得出了大概的解释,是因为教授对经济解释的驾驭出神入化,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该从何处入手,随即用理论推导,就得出了合乎逻辑的解释。
经济学作为科学,本质上与物理、化学没什么区别,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学物理、化学一样凭空做出来一个实验室,因为这大千世界就是经济学的实验室,我们每个人就活在这实验室里,由于人的社会性极其复杂,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研究物一样有可控的变量和不变量,所以所谓社会学实验往往都是很蠢的,没法或很难应用于解释和推断真实世界里的现象。
我们所需要依赖的只能是多观察真实世界的现象,不断应用真正有用的经济学理论所推导出的假设去尝试跟事实对照,看这假设能否被事实推翻,有推翻的可能性但没有被推翻,这就是有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