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严厉还是宽松,居然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我在公众号中关注的育儿大V一共有四个,因为精力有限,只有三个号的文章我会经常看,虽然作者们都非常优秀,观点见地都很正,但我发觉她们却拥有不同的育儿风格。
一类我称之为轻松型,一类是密集型。
我把自己的风格也归类为轻松型,
轻松型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坚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脚手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尽量以孩子的感受为主,就算孩子做的很糟很搓,也尽量少强制,多引导,期待孩子自己打开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任督二脉。
据我知道的轻松育儿的博主,包括我自己,在个人成长经历上有一个特点。都有一个自我突破的经历,因为这种突破完全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力量达到的,所以我们会更看重孩子的独立性,更尊重环境的牵引力,期待孩子的内驱力越来越好。
比如我从小学到大学都属于腹内毫无笔与墨,口中说不出三句话,下笔不知道写何物的人,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在年近30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竟然也能输出一些思考和观点,这对于我个人绝对是非常大的自我突破了。
比如我最爱的公众号之一的《说说咱家娃》的作者橙子,育儿类型也属于轻松型,从她以往的文章中可以获知她虽从小就爱学习爱读书,儿时的梦想之一就是作家,但步入成年后却自甘“咸鱼”式的生活,在老公和孩子的激励下才开始写公众号,现在已经成为收入超过科学家老公的家庭经济顶梁柱,写公众号这件事对于橙子来说属于本身拥有实力,但仍然是通过自我成长、自我突破收获了成绩。
再比如我关注的另一个公号《大J小D》,作者大J本身也非常优秀,曾经做到跨国零售行业的项目经理,因为要照顾早产的女儿选择辞职,后来因为机遇走上了写育儿文章的道路,自己不断探索、开拓,斜杠到另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虽然大J经常把自己工作时的一些关于管理的知识应用于育儿,但确确实实现在的成绩也属于自主选择,自我突破。
以上几个例子中的主人公,小时候也经历过按部就班的,被寄予希望的流程化学习过程,但最终取得的成绩,或者引以为豪的突破都是在后天获得的,通过内心意愿的驱使,自发的探索学习,在过程中不断收获,不断加强,从而获得了成长。
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认同孩子的自驱力非常重要,所以会在育儿时更加尊重孩子的意愿,希望孩子用自身的力量去获得成长,获得更多的创造力,更多的成就感,更多的自驱经验。
所以我们的文章很多是围绕着如何尊重孩子展开,比如橙子通过超强的笔耕能力说明了:
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节奏,他们可以不必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长期的登堂入室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才有可能走的更远。(更多的父母认为学习是需要严谨的,不要放过每一个错误,才能学的更扎实)
如果你有很多的经验想要灌输给孩子,不要干这,要干那个……很多时候都是在瞎捣乱,瞎操心,孩子没有想象中需要你的经验,他们更需要自己去体验。(非轻松型育儿的父母可能管的更多)
如果孩子爱画画,不要用像不像来约束,技术什么的暂时先不要谈,能够表达孩子脑中的画面,心中的故事就是上乘作品。(多数父母应该不反对这种思路,但更关注孩子的技巧,画出来的效果,获得的成绩)
孩子如果在被批评时容易崩溃,那就好好和他说话,不要把他弄毛了,用让孩子认可的沟通方式会更有效。(可能会有父母不认可这种方式,孩子难道还说不得了?)
这就是轻松育儿,尽量不让自己成为拿着指挥棒的领导,不让孩子成为被提着线的木偶,允许孩子犯错,去体验,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我还关注了另一个公号《三个妈妈六个娃》,顾名思义,这个号有三个妈妈在写,而这三个妈妈的教育履历非常流弊,她们都是北大硕士,能够上北大清华的人,绝对都是顶尖的学霸了,现在应该都有与自己高学历匹配的职业,在本职工作以外抽出时间又搞了个公众号。
如果你看过她们的文章就会发现,这个号的画风与上面两个号有比较大的差别,内容更多的涉及拼学区房、考级、海淀妈妈、坚持兴趣班、陪孩子学习、幼升小、英语启蒙、背单词等。
相对来说她们对孩子的成绩要求更高,对孩子的教育参与度高,更直接、更激进。
她们的经历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她们是体制教育的最大获利者,“轻松育儿”的父母们在教育体制内的成绩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成功的必备条件,反而通过自己后续的自我成长获得了成绩,但三个妈不同,他们的成就与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例,因为站到了传统教育金字塔的最顶端,她们获得了更高的眼界,更多的机会,她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获得了非常大的回报,学习的经历和闪光的文凭给了她们更好的机遇,所以她们更希望下一代仍然通过提高体制内的学习成绩来获得未来更好的经济社会地位。
我认为现在社会上主流的育儿方式就是这两种,专断型的父母也还有,但已经不属于主流,而且会越来越少。
轻松型育儿和密集型育儿的关系,就像一条线的两头,大部分父母都分布在这条线上,有些父母偏向左一些,有些父母偏向右一些。影响父母们选择的因素会有很多,像上文中主要论述的个人经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素,其他的还有环境的影响、获得的信息的影响等等。
把家庭的育儿方式做这样的划分,只是针对当前的社会,把时间静止做的一个静态的分析,如果把时间线向前拉长,就会发现,这两种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从多种育儿方式中挑选出来的。
做这个挑选的最主要因素是不同育儿方式带来经济效益。
这么说可能会有人反对,我们不专制,多鼓励,尽量平等的沟通,是因为爱孩子呀,为什么还和经济效益相关了。
不可否认,排除一些极品特例,当然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100年前,500年前,1000年前,父母们也是爱孩子的。
但是以前人们虽然爱孩子,却会因为孩子犯错选择打骂,却会给女孩裹小脚剥脱其读书的机会,却会希望孩子早早辍学补贴家用,难道那个时候的人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唯一的解释是,不同的育儿方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下,有非常大的经济回报差异,人们都在做最优选择。
比如在封建社会,社会流动性差,阶级划分严明,除了可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外(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人几代之内都会维持相同的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一个遵守规矩、不逾越、安分守己的人相对更安全,更容易生存下去。所以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则,就是教孩子守规矩,听长辈的话、不犯上。
比如在女性裹小脚的年代,父母们难道就这么狠心让女儿“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吗?他们也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只有狠心这么做,女儿才能在以后的婚嫁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更容易觅得佳胥。
现代的父母更尊重孩子,更希望孩子可以独立自主,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是因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再到服务行业崛起,孩子们未来的人力能值多少钱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成绩怎样,能上什么大学,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创造力,是否能够在脱离父母后能在生活中、工作中独当一面,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才逐步的抛弃专制型养育方式,转向轻松和密集式。
我越来越发现,每一种育儿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也许以前的优势放在现在变成了劣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这就是相对更合适的方式。
再来说说现在的情况。
轻松育儿的优势是孩子更自主,更有创造力,更独立,但也有非常明显的缺点,有可能糊掉,比如孩子会更注重眼前的快乐,没有长期规划,不够努力呀等等。如果你是这种类型的父母,就要想办法降低孩子糊掉的可能性,比如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以身作则,多关注,多思考如何引导孩子的方法等。
如果你属于密集型育儿的父母,也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现在要求严格一点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孩子比较抵抗,也要考虑下如果孩子离开父母后是否还能保持高严格的标准,考虑父母干涉太多孩子的自驱力、创造力是否会受影响。
在未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越加发达,对“独立性”、“创造性”、“高教育程度”的教育回报率也会越来越高,我们教育孩子的也应当以此为目标,顺应时代的要求,多思考、多做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