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教育应有爱与自由
我们都说中国现代的教育的是填鸭式教育,每个学生都被培养成追求细节的考试机器。但是在美国电影89年电影《死亡诗社》中,主角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号称全美最好的中学里读书,为了以后能考上好的大学获得一个稳定体面的职业。家长们在孩子入学典礼上对孩子们千叮咛万嘱咐的形象像极了中国式家长。看来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是全世界的共同话题。在僵化腐朽的体制下,有keating这样另类且独树一帜的老师带着学生活跃思维,用另类的思想去读诗。他叫学生撕去前言和现代主义的诗集,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诗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意味。学生们受到keating的精神鼓舞主动成立了死亡诗社。
但是家长和学校领导对keating这样的做法是不支持的,因为这压根没有好好让学生通过考试,对孩子进行精神上的培养显得不足为道。考试看的是分数,不是孩子们的自由精神和人格。这就造就出了许多工厂流水线般的“工具人”。
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尼尔的家长反对孩子去表演话剧,并且迫使他转学。父母这种无法沟通的行为给尼尔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最终选择在父母睡着的时候自杀。家长找学校讨个说法的时候,学校搬出了keating做背锅侠,威胁死亡诗社的学生签上同意keating莫须有罪名的保证书。强烈反抗的学生被勒令退学,孩子们最终被妥协。在影片结尾时候我们看到死亡诗社的成员在课堂上站立在桌子上送别keating,代表着对老师教育精神的认同。
我们从keating 的台词当中感受到keating的教学热情,这种热情在学校里能够带给青年学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在稳定的社会组织当中难以接受这种创新和反叛的存在。影片以尼尔自杀和keating离校来体现高压教育制度给充满爱与自由教育精神的戕害,更以死亡诗社成员站在课桌上的反叛行为展现keating的教育精神最终会赢得成功的祈愿。
“seize the day.”这是keating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那句诗还可以译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年轻的我们总是怀抱着伟大的构想,想成为天空中的云,自由自在。但是生活总是一个缓慢变槌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时间,就会失去一切宝贵的机遇,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想要永远生猛下去,不仅要有伟大的理想,更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去践行。即使生活总是给我们造成了种种阻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里。死亡诗社,这群年轻人向死而生的精神展现了人性的爱与自由。爱与自由的希望深深埋藏在诗歌的每一个韵律里,我们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习这样的诗歌。财富和权力是现世的享受,但对自己灵魂的追求是人类终身奋斗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