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三国》,谈做战略的三重境界
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流传颇广,有各种不同的解读。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理解成「六经注我」;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大约是「我与我、周旋久」;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讲的是「顿悟」。
讲到「顿悟」,便想到禅宗,青原行思自谓:
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
也是三重境界。
然而,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境界。
王国维讲三种境界时,不止提「做大学问」,也讲「大事业」,但总体还是从方法视角看,并不曾涉及到实际影响。
关于战略的三重境界,我今天想聊三国里面三个人的故事。
一
第一个是刘晔。
刘晔知名度不高,但阅人断事,高出同侪,做战略分析还是超厉害的。他的故事要展开讲会很长,挑俩重点说说。
故事一,曹操征张鲁,刘晔为主薄。曹军打到汉中后,进展困难,曹操欲退。
刘晔劝其进击,曹操从,张鲁走,汉中平。
随后,刘晔审时度势,建议曹操一鼓作气平蜀,曹操不从而还军。
故事二,曹丕篡位,适逢孙权背盟,吕蒙袭关羽。时刘晔为侍中关内侯。
魏众谋士皆以为刘备不会伐吴,唯刘晔断定刘备必然出征,后果然。刘备大兵压吴境,孙权向曹丕遣使称藩,请封大魏吴王。朝臣皆贺。唯刘晔建议,不可轻易封王,并借机征吴,然后灭蜀平天下。曹丕不听,错失良机。
陆逊夷陵破刘备后,孙权复叛魏,曹丕亲征。刘晔不看好,后不克而还。曹丕很愤怒,说:
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刘晔的故事,包含了做战略第一重境界的全部荣耀与悲哀。
能识人之所未识,判断形势高人一筹,建言献策,逻辑清晰,一旦老板采纳,则成大功业。是大荣耀。
然而,很多时候,老板不听,不从,不纳,不就。于是,就说说而已了。是悲哀。
再然而,老板回头想起来,说,你得帮我把事给摆平。「不可但知其情」,还「而已」。是大悲哀。
二
第二个是鲁肃。
鲁肃知名度比刘晔高很多。在《演义》里面,子敬扮演厚道人的角色,斡旋于聪明人孔明和周瑜之间,时常一脸懵逼。然而正史里的鲁肃不是这样的人。
《志》载,孙权初遇鲁肃,合榻对饮。
鲁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孙权)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史称「榻上策」。仅此一策,鲁肃即可跻身于历代顶尖战略家之属。
还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赤壁战罢),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
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
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故事归故事。鲁肃给吴国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鼎足江东,观天下衅,进据荆州,然后建号帝王图天下」的战略,并在有生之年坚定实施,从赤壁战前推动孙刘联盟成立,到单刀会关羽定湘水之盟,保留了帝王之业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持续到鲁肃去世。吕蒙继都督位,白衣渡江定荆州,然后万事皆休。
顺便说一句,刘晔和鲁肃年轻的时候颇有交情,只是后来选择了不同的平台。林中有两条路,很难讲哪个选择就一定更好。人生往往就是这样。
三
第三个是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
所以隆中对之类的故事,我就不多讲了。单引刘备临终托孤一段: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战略 VP 直接做了 CEO。
《出师》一表真名世。
「诚宜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从文化讲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到流程制度;「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再到组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到人事。
举重若轻,顶级战略家兼具了顶级 COO 的能力,做 CEO 就顺理成章了。
南梁殷芸所纂《小说》载有故事:
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
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真正的顶级战略家,做的是从战略制定到执行的一揽子方案,并做成商学院的标杆案例。
四
做战略的三重境界,无关「六经注我」、「我与我、周旋久」和「顿悟」,也无关山水反覆。
对顶级的战略家而言,以逻辑的金手指,点开穿越的视野,做出众所不能战略分析和论断,仅是基本款配置。
难的是,基于战略分析,推动老板做出有效的决断,保障战略实施和目标达成。这需要对人性的洞悉。
再高一级的战略家,就是那些以战略家为次要 title 的风流人物。他们,是人类文明和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