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野山
迟到了一个月的“蹚山记录”。
那时刚离职归乡没几天,站在老房子遥望本地知名野山——元宝山,想着还是小小孩的时候,去过那山上玩耍,看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大元宝”顶(此处解析:元宝山名字源于一块巨型元宝状石头,以此石镇山,当地故名元宝山。元宝顶较平坦,山体背面有狭窄陡峭石路,可沿绳索攀爬至顶。本人胆小,未曾上去过),顶上不久也站了不少人,那个画面至今还在我脑海里,不知是小孩子对于攀爬的兴奋使然,还是对于陡峭石路与绳索的恐惧使然,总之是没忘。

心里默默想,就最近找一天再去山上看看,和小时候的感觉会有哪些不同呢?一天,碰巧人物J也在遥望元宝山问我去过没,我说我二三十年前去过,长大后就再没去了。俩人一合计,当天吃过午饭就决定:上山。
我那个兴奋啊,夸下海口说我找得到爬山的路,那么宽的路又那么明显,看着走就能找到。当时山花开的正旺,漫山多是茂盛的粉嫩的杏花,走在其中不自觉想起来曾大火的剧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这是十里杏花。

可事实是你以为你走的正规山路,原来是个支路,而且很快就没路了。漫山的树枝、杂草、酸枣树(长有“葛针”——酸枣树枝遍布1cm左右的针形突起,扎人毫不费力...),我和人物J两个人就在这样遍布“机关”的丛林中,顶着正午大太阳,开始朝着山顶走。一边蹚出一条可以下脚的道儿,一边打趣自嘲:“我说我记得路,那是在开玩笑。”就这样摸索着蹚路,也果真找到了另一条路,站到大路上回头一望:嘿,那上山的路不就在对面嘛,只是我们谁都没有注意到那个方向而已。不说了。
眼看大元宝愈加清晰且巍峨地出现在眼前,方才的疲累也被兴奋取代。之前从远处望,这巨石不过巴掌大小,距离是个障眼法,把那么恢弘的存在,经过“距离”这个滤镜,多少是削减了气势的。虽说我小时候来过,现在看来,依然感叹这天地灵气,对大自然真心敬畏。

我和人物J都是喜欢大自然的孩纸,在这山水花草之间觉得很有能量。人物J想要取一些地上的半干苔藓回去养,又怕取下之后这一路没有水,导致苔藓干枯死掉。我疑惑,问:
“它在这山上也没人浇水啊,它不是也一样渴着吗?”
人物J答道:“那能一样吗?山上有地气!”
我一想,是噢,大自然有它的方式,孕育生命更新换代生生不息,岂是我等两脚兽能想到的。于是人物J把剩下的半瓶水,用“人嘴喷壶”的形式给离开地气的苔藓们喝了,保留湿度。

平日的元宝山,我们总是从向阳面看它,已经习惯了它的形状,可它的背阴面也有人在生活,那里的人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形状吗?我小时候只记得去过背阴面,却完全记不起背阴面的样子了。
一转过去,还是很惊讶,背阴面的视野完全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此巨石的形状,背阴面倒不像元宝,突出的石体隐约给我“五六个狮身人面像共同望着同一方向”的感觉,神奇!而且,背阴面的植物长势不如向阳面灿烂,却安静且茂盛,两种不同的风格。我和人物J在背阴面的石头下坐了好一会儿,就这么呆着。那窄窄的陡峭石路仍在,绳索也在,不过看新旧程度,绳索貌似被人换成新的了。我依就仰望,还是不去尝试了。

期间遇见一个一身迷彩登山装备的友人,聊了几句,他有意愿要登上元宝顶看一看,说着“上去容易,下来就得费些功夫了”,犹豫了一下,绕走了。我和人物J离开大元宝的背阴面,转去向阳面准备下山时,回头又望了望它,咦?元宝顶上有人?是那个迷彩服!两个人仰头大喊:
“上去了?怎么样啊?”
迷彩服回应:“好上,下去费点儿劲。”
人物J说:“注意安全!”
我喊:“加油!”并竖了个大拇指。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你想,在街道上商场中,和陌生人之间却不一定能如此释放善意。
后来和人物J唠叨着,元宝山这么优秀的旅游资源,就是没有开发,山上也出现了占地啊、垃圾堆啊,早年立的一块标志性石碑,也早已风化。甚至原本该上山的路,隐藏在垃圾堆之间,让我们怎么找啊~!而且坦白讲,“垃圾山路”确实让我触目惊心,深感心痛。

噢,此行有新发现,我在山上看见了真实的简易版风车,利用风能来支持到日常生活,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意识的提升,在生成智慧。下山后和老一辈人提起“垃圾成堆”的事情,我意料之外的是老一辈人并没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差提醒了我,这是现状,也学习接受现状。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步伐,做好我自己,接纳差异即可。

最后补一句:山景很美,自然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