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新声倚名楼之太白楼
绝唱新声倚名楼之太白楼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太白楼在中国比较有名望的有四处,分别是山东济宁太白楼、安徽马鞍山太白楼(又称采石太白楼)、安徽歙县太白楼、四川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故居太白楼。四处各具风格,济宁太白楼肃穆沉静,马鞍山太白楼庄严辉煌,歙县太白楼古朴素雅,青莲镇太白楼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毁坏严重,据说近期在修复。其中,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经常呼朋唤友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舞文弄墨。李白在山东旅游时得到玄宗皇帝的征召,受到玄宗皇帝的赐还后又归于此。所以济宁太白楼最符名望。
济宁太白楼位于济宁市中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路中段路北。太白楼名传于世千余载,乃济宁古八景之一。最初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肆,原址坐落在古任城(济宁)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携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投奔在此为官的叔父,居住在酒楼附近,常常在此酒楼与同好宴游。李白去世一百多年后的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观光济宁时应邀为该楼题写了“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李翰林酒楼记》中有一段文字值得罗列于此:“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尝醉于此’”。宋、金、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搂”,留传至今。太白楼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墙上,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观,系古楼阁式建筑。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楼门向西,环以围墙。600多年来,由于长年失修和历次战争,遭到一定破坏。
现在我们看到的太白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仍坐北朝南,面宽7间,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占地4000多千方米。二层檐下高悬一楷书匾额,上书“太白搂”三字。四周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古朴典雅。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人所书“诗酒英豪”四个大字石刻,字体丰硕,道劲豪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线镌刻的“三公画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贺知章在右,线条流畅,体态浪漫,风流典雅。北墙上还镶嵌着两副对联,最引人注目。一联是近代农学家、书法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先生篆书(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朓;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另一联是清末进士、曾任江西知府的王以敏撰写:“青天骑白龙, 我欲因之梦吴越;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一楼正厅中间还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横匾“诗仙醉圣”,两边对联是“豪饮吐万丈长虹,醉吻涸三江之水”(佚名题撰)。
登楼晚眺,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济宁市容,尽收眼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雨中登太白楼》诗曰:“开元陈迹去悠悠,犹有城南旧酒楼。吴语曾呼狂太白,洛阳何必董糟丘。龟凫缥缈当窗出,汶泗苍茫绕槛流。眼底无人具宾主,任城烟雨可怜秋。”
清光绪进士、翰林院侍读杨毓泗,济宁人,他所题撰的对联是:“谪仙乃已往,诗人偶尔濡毫,遂传作千秋韵事;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
明代诗人王世贞,曾任刑部员外郎,回乡探亲时途经济宁作《登太白楼》,是一首登临怀古诗,诗中缅怀李白,对其文章、风采表示了极为崇敬的心情。直写李白的飘逸神姿,感叹楼仍在而大诗人李白之后无人可及:“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采石太白楼位于安徽马鞍山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始建于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肖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
采石太白楼高十八米,长三十四米,宽十七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补典雅,挺拔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先生手笔。缘楼内木梯而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祠顺应地势,就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
采石太白楼后李白祠正厅两侧木柱上所镌刻楹联:“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上联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本意是称赞汉代文章和建安诗人的作品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富有遒劲之风。下联出自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谪仙人”本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戏称,意为李白天才绝世,非人世之人,当是贬谪凡间的仙人。李白对此称呼十分满意,多次在诗中自称“谪仙”。
采石太白楼主楼一楼两旁抱柱上所镌的金字楹联,原系清代吴鼒撰,后由安徽省著名书法家葛介屏重书:“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采石太白楼二层“李白纪念堂”横匾两侧楹联,系赵朴初先生自撰自书:“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虹霓。”
清初诗人杜浚《太白楼歌》有句:“山翠朝朝淡客颜,松风暮聒诗人耳。”
清初诗人施闰章《太白祠》有句:“当轩千里水,绕屋万松枝;山月长清夜,江云无尽时。“
明末安徽桐城人方拱乾《晚眺采石矶头》:“大江含元气,波吞落日平。明月接空苍,光从波心生。独立暮色古,谷寂松乃声。“
明末清初山东诸城人李澄中《青山拜太白墓》:“先生自是太白精,晚岁弄月骑长鲸。当年降辇被宠遇,沉香挥翰雄风生。捧砚太真赐颜色,脱靴力士同孩婴。”
明末清初岭南人屈大均《采石题太白祠》:“青莲一去无仙客,金粟重来只醉乡。白玉盘中双照影,输君华发似秋霜。千载人称诗圣好,风流长在少陵前。牛渚西江月色新,清光长见谪仙人。”
宋代梅尧臣《采石月下赠郭功甫》:“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在昔熟识汾阳王,纳官贯死义难忘。今观郭裔奇俊郎,眉目真似攻文章。死生往复犹康庄,树穴探环知姓羊。”
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有《采石》诗一篇:“不上峨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神物。”
宋代如璧先生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七言长诗《李太白画歌》却非常传神:“先生之气盖天下,当时流辈退百舍。醉中咳唾落珠玑,身后声名满夷夏。青山木拱三百年,今晨乃拜先生画。乌纱之巾白纻袍,岸中攘臂方出邀。神游八极气自稳,冰壶玉斗霜气高。呜呼先生态绝伦,仙风道骨语甚真。萧然可望不可亲,悬知野鹤非鸡群。天宝之初天子逸,先生辞去不肯屈。采石江头明月出,鼓枻酣歌志愿毕。只今遗像粉墨间,尚有英风爽毛骨。宣州长史粉黛工,谁令写此人中龙。细看笔意有俯仰,妙处果在阿堵中。人云此画世莫比,吴侯得之喜不寐。意侯所爱岂徒尔,亦惜真才死泥滓。先生朽骨如可起,谁为猎之奉天子。作为文章文圣世,千秋万古诵盛美。再拜先生泪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明代韩上桂《登太白楼醉歌》也是一首激情四射的长歌:“太白,太白,我以一杯未干之浊酒,酹尔万古不尽之英魂。人生去住初何定,蓬莱再换碧桃根。太白之星缘何来,采石之没胡为哉。始胡醒而遽降,今胡醉而忽回。兽锦宫袍能有几,高才磊落心徒哀。心徒哀,思未已,上有千寻之赤壁,下有不测之江水。水荡荡以成波,山苍苍而结绮。布锦绣于空中,散烟霞于万里。罗浮之顶恍逢君,天台之外标红云。当年彩笔今何在,草木缥缈输灵文。鸬鹚杓,鹦鹉杯,汝生酌尽几多酒。一斗百篇枉自雄,风诵遗文空在口。君不记,沉香亭北花发时,醉中立取清平词。一曲未罢一曲进,徒然白璧青蝇缁。又不记,华阴县里骑驴日,长吏执之使勿失。任尔霜蹄历块奇,咫尺困蹶何能逸。曾说蜀地难,何地非太行。太真既善怨,力士更能谗。终身承宠泽,不过供奉班。一被永王逼,骨销胆易寒。不如去逐月,纵迹青冥间。霓光吐万丈,六鳌相往还。念此往事怀太恶,把酒洒空相对嚼。日月经天彩未休,天赋汝生亦不薄。何必悬名麒麟阁,燕然镌功亦销铄。后庭玉树今寂寞,有美一人不可作。浩浩长江天际流,芦花落尽杨花浮。此江若可化醽醁,与尔长消万古愁。”
歙县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太平广记》载,唐天宝年间,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相当于驿站)墙上读得一首歙人许宣平写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颠。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读后击掌惊呼:“此仙人诗也”。遂来歙县寻隐士许宣平,却与之失之交臂,遗憾不已。只身游览西干山,但见山清水碧,风景宜人,陶醉不已,赞叹不止,即兴留下诗一首:“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将太平桥之下练水中的一片浅滩取名为“碎月滩”。太白楼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匾额“长天一勺”,意为:天地虽广,勺水虽微,但运动变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时也表明李白怀才不遇,犹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像,为客居沪上的歙人著名画家汪观清所绘。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后楼为五开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也是中间高,左右稍低,脊线参差错落。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至采石矶凭吊李白古迹,写下《太白楼赋》一篇(见后),吊李白祠诗二首,其一曰:“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竹深荒旧径,藓合失残碑。云雨罗文藻,溪泉系梦思。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其二曰:“谪仙栖隐地,千载尚高风。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回首苍茫外,青山感慨中。”
附:王阳明《太白楼赋》
岁丙辰之孟冬兮,泛扁舟余南征。凌济川之惊涛兮,览层构乎任城。曰太白之故居兮,俨高风之犹在。蔡侯导余以从陟兮,将放观乎四海。木萧萧而乱下兮,江浩浩而无穷;鲸敖敖而涌海兮,鹏翼翼而承风;月生辉于采石兮,日留景于岳峰;蔽长烟乎天姥兮,渺匡庐之云松。慨昔人之安在兮,吾将上下求索而不可。蹇余虽非白之俦兮,遇季真之知我。羌后人之视今兮,又乌知其不果?吁嗟太白公奚为其
居此兮?余奚为其复来?倚穹霄以流盼兮,固千载之一哀!
昔夏桀之颠覆兮,尹退乎莘之野;成汤之立贤兮,乃登庸而伐夏。谓鼎俎其要说兮,维党人之挤诟。曾圣哲之匡时兮,夫焉前枉而直后!当天宝之末代兮,淫好色以信谗。恶来妹喜其猖獗兮,众皆狐媚以贪婪。判独毅而不顾兮,爰命夫以仆妾之役。宁直死以顑含兮,夫焉患得而局促。开元之绍基兮,亦遑遑其求理。生逢时以就列兮,固云台麟阁而容与。夫何漂泊于天之涯兮?登斯楼乎延伫。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怀夫子之故都兮,沛余涕之湲湲。庙堂之偃蹇兮,或非情之所好。唯不合于斯世兮,恣沈酣而远眺。
进吾不遇于武丁兮,退吾将颜氏之箪瓢。奚曲蘖其昏迷兮,亦夫子之所逃。管仲之辅纠兮,孔圣与其改行。佐璘而失节兮,始以见道之未明。睹夜郎之有作兮,横逸气以徘徊;亦初心之无他兮,故虽悔而弗摧。吁嗟其谁无过兮,抗直气之为难。轻万乘于褐夫兮,固孟轲之所叹。旷绝代而相感兮,望天宇之漫漫。去夫子其千祀兮,世益隘以周容。媒妇妾以驰骛兮,又从而为之吮痈。贤者化而改度兮,竞规曲以为同。
卒曰:峄山青兮河流泻,风飕飕兮澹平野。凭高楼兮不见,舟楫纷兮楼之下,舟之人兮俨服,亦庶几夫之踪者!
四川江油的青莲镇在唐代称为清廉乡,因盘江古名廉水,涪江称清溪,清廉乡就因这清、廉二水而得名。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当是有意与故乡之名谐音,以表达思乡之情。在一片树林的背后,藏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典雅的门楼、平展的青石板地面、繁茂的花木、雕花的窗棂等,将庭院衬托得庄严、肃穆和大气。这里,就是李白的故居——陇西院。陇西院几经毁损,几经重建,才得以留存下来。
陇西院内的建筑由陇风堂、序伦堂和李白旧宅组成。正面高台上是李白离故乡的塑像,极目远眺,风流倜傥。沿着宽大的青石台阶而上是陇风堂,殿宇高敞,古朴典雅。门上匾额是清末蜀中著名学者赵熙题写的对联:“憔悴何伤,想当年采石星陨,一身之外无长物,使青史流传,足见文章有价;光芒不渝,看此日陇院声蜚,千载而还成胜迹,与匡麓并秀,堪叹国士无双。”
陇风堂为李白家祠,而今已成为天下李姓后裔寻根祭祖和游览的重要场所。东边为新建的序伦堂。西边的小四合院是李白真正的故居,青瓦粉墙,青石铺地,质朴典雅。院分门厅、天井、堂屋、厢房几个部分。门厅内悬挂着14幅木刻线雕画,形象地讲述了李白不平凡的一生。小院内外,名家题写的楹联匾对比比皆是。其中一副对联集太白诗所得:“垂辉映千春,天生我材必有用;举杯邀明月,诗成啸傲凌沧洲。”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