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皇后考 | 且凭智算过险境,莫用俗念看真情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不为利益,不为肉欲,纯粹在精神层面爱上另一个人?

本文共计 7130 字,阅读约需 20 分钟 关注公号“勤劳勇敢老母亲”追看
刨开那些千年糟粕与女德解读,
刨开那些桃色滤镜与黑粉浅见,
我更想带大家去看看,真实历史中,
那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将门大女主。

起步篇
曹后的人生,以踢到仁宗这块铁板为分界。
少女时代快乐博学
关于曹后的人生初期,史料并不多,但从那只字片语和相关的曹氏成员记载中,我们仍能大致看出:
曹后的原生家庭,是温馨快乐的,
曹后的少女时代,是熟读史书的。
先说说曹氏家风>>>
自唐朝起,真定曹氏就已是名门望族,
曹后的爷爷是开国元勋曹彬,真宗亲证的优秀儒将。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笔下,就记录过曹氏数辈的品性:
(曹后的爷爷)曹彬——
性仁敬和厚,未尝言人过失
(曹后的兄弟)曹佾——
谦温和粹,不蹈非礼
也就是说,曹氏家风,首重温和谨慎!
这样的家族,通常少有宅斗倾轧。
《宋人轶事汇编》也有一则小事可以佐证:
(曹后)尝与家人戏掷钱,一钱盘旋久之,侧立不仆,未几被选。
“与家人”、“戏”等字眼,都能说明:
曹后的原生家庭温馨且不乏陪伴。

再来看曹后的少女时代>>>
还是得以曹氏成员的相关记载作旁证:
(曹后的叔伯)曹璨 ——
习知韬略,好读左氏春秋
(曹后的侄子)曹评——
书有楷法,性喜文史
由此推断,曹氏教育极重历史谋略!

婚姻开端基因不良
简单粗暴地定义曹后的婚姻,那就俩字——无宠!
细究起来,在这段婚姻开始之前,
刘太后已经垂帘听政12 年,
仁宗终于等到了强势妈驾崩,
亲政伊始,就废了第一个老婆。
但紧接着,
朝臣发起了《大宋有你》皇后海选,
经过家世名声多轮 PK ,
曹姑娘凭“颜值低”的特色C 位出道。

新后上岗,糟心事无数 >>>
先是实习期里,仁宗真爱被群臣强拆,
刚转正式工,仁宗前妻又因小病暴毙。
假如你是仁宗,
你会不会怀疑这是新后为自己铺路?
假如你是仁宗,
你会不会喜欢这个包办而来的老婆?
反正,仁宗对曹后,就是满满怀疑和不喜!

皇后篇
饱受老公厌弃,却能深居后宫不作妖,写写书法种种草——这样的曹后,到底是佛系,还是内心强大?
庆历宫变大将之风
什么是内心强大?
内心强大,不是对挫折和痛苦无动于衷,
内心强大,是能够迅速适应新异环境,尽快习得应对方法。
从光耀的娘家走进压抑的婚姻,
多少女子会栽在这样断崖式的环境里?
但曹后熬过来了,一熬就是 15 年,
直到 1048 年,她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到来!

那个冬夜,宫中突然兵戈四起,
寝殿里,帝后两人被乱声惊醒,
临危之际,曹后充分显现了将门素质:
1,关紧门户,不让仁宗掺和
2,判断情况,不听宦官忽悠
3,储备水源,防止贼人纵火
4,剪出战人员头发为证,承诺奖励
5,发现自己的侍女通敌,坚决诛杀
(一反往常的温和风格)
这 5 大操作的好处分别是什么呢?
1,避免领导陷入险境
2,避免延误最佳战机
3,避免集中救火时暴露仁宗所在
4,鼓励出战人员,事后以此排查内奸
5,防止侍女被人利用,胡乱攀诬
(后果参考哲宗朝孟皇后)

辨析:庆历宫变是不是曹后自导自演?
看到老婆沉着应敌,仁宗是怎么想的呢:
哇~这么紧急这么危险的情况,
皇后表现得这么出色这么勇敢~
所以……这事儿一定是她自导自演的!
事后,仁宗不但对曹后毫无感激奖赏,反倒差点又废了一次后。
他还开始强捧张美人,Who 在宫变中只是扑上前哭:“我好怕嘤嘤嘤~”
仁宗所思所想,究竟是真相还是乱想? 基本可以肯定 —— 是乱想!
依据1,曹后如临大敌的应对战术,
依据2,真相与曹后预估并不相符,
依据3,侍女通敌这样的纰漏发生,
依据4,最终的受益人不是曹后……
这些,都能证明事态不在掌控之中。
那么,曹后到底为什么会如此紧张,
紧张到顾不上掩饰自己的锋芒,
顾不上仁宗素来厌恶女强人的玻璃心?
因为别无选择——
熟读历史的她,脑海里也许闪过了两汉宫变、神龙唐隆……远的近的前车之鉴,让她失去了藏拙的资格!

“谋逆”真相继位演习
怀揣着一直以来对老婆的忌惮和猜疑,
1056 年,
病重的仁宗,到底还是喊出了最大恐惧:
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
很多扒皮曹后的黑料帖都会写:
看,仁宗亲口认证曹后奸情!
看,曹后还怎么有脸称贤后!
虽然我也很想认同这种说法,
但太多史料,阻止我太过无脑嗑 CP!
这次“谋大逆”,最可能的真相是 ——
在仁宗随时会嗝屁的紧要关头,
曹后与朝臣联手,
试图为帝位更替做好准备。
当然,在仁宗眼里,这的确有点扎心:
我 TM 还没咽气呢!你们瞎准备个球!

辨析:"谋大逆”真的为国不为私吗?
想解释清楚这点,要做两方面的论证:
首先看前因,即“谋大逆”之前>>>
仁宗做了什么?
1,雪地里赤脚祈福
(赵家一家都是赤脚爱好者)
2,中风了,还流口水
(人到中年,不爱惜身体)
3,接待契丹使者,开始说胡话
(说胡话不是第一次了)
皇后和张茂则做了什么?
1,曹后表示,仁宗嗝屁了就支持宗实
(宗实本就是朝臣仁宗属意的储君)
2,富弼、文彦博Get 到了曹后的立场
(曹后的立场与朝臣期待相符)
3,上述交流都是靠张茂则奔走通气的
(张茂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次看后果,即“谋大逆”之后>>>
两位嫌疑人是怎么做的?
1,张茂则上吊,被救下了
(他是畏罪自戕还是自证清白)
2,曹后紧闭寝殿,关门“反省”
(她不再和朝臣有任何交流)
3,曹后派十美人照顾仁宗
(她连形式上表忠心的举动都欠奉)
群臣是怎么做的?
1,文相劝茂则“怎能为这种事自杀”
(难道仁宗的命比不过宦官的命?)
2,文相让茂则照常在仁宗身边服侍
(如果谋逆是真,这是想仁宗死吗?)
3,史书形容仁宗当时状态是“语极纷错”
(帝王将相都很难长久控制全部舆论)
仁宗清醒后是怎么做的?
1,皇后连被废的危险都没有
(庆历宫变有功都差点被废)
2,张茂则差点被仁宗升为押班
(明面上绝对是有功无过)
延伸开去,看看相关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宋中期,因“结交中外”获罪的宦官就有:
1,仁宗时,宦官阎士良
2,英宗时,宦官任守忠
3,哲宗时,宦官陈衍
同样“传道中外”,怎么张茂则能升官?
这只可能是因为:
其所谋事,
确为稳定国家的大义,
这是皇帝再不爽都没办法惩处的。

更 替篇
谋完了大逆,曹后再度沉寂。
直到 7 年之后,仁宗驾崩,她的光芒,又一次照耀青史。
帝崩之夜封锁宫门
仁宗有过仨儿子,可惜都在幼年夭折,
到头来不得不立堂侄赵宗实为嗣子。
这个万年备胎的位置可不好坐——
一旦仁宗生子就被遣散,
一旦仁宗亲子夭折又被招进宫来,
还有宗室长辈赵允弼的各种不服……
直到仁宗真的不行了,赵宗实才被正式立为储君,毫无安全感的生活让他难免惶惶,每次进宫前,都会吩咐左右:
帮我看好屋子,说不定啥时我又回来了!

1063 年 3 月 29 日深夜,仁宗驾崩,
曹后即刻展现了自己智算谋略的巅峰,
连续做了以下 6 件事情:
1,秘不发丧
2,把赵宗实接过来
3,下令封锁宫门
4,密召辅臣次日凌晨进宫
5,到御厨叫了一碗粥
6,再宣太医
(《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通鉴长编纪是本末》、《邵氏闻见录》)
这 6 件事情,分别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1,掌握主动权,防止赵允弼之流异动
2,就近保护赵宗实,并安排继位事宜
3,防止消息外泄,避免人员异动
4,Double Check 朝堂 KOL 站队
5,制造仁宗在世假象
6,防止太医泄密
当其时,“同谋”张茂则已经外派,
支持者富弼、文彦博也不在宫中,
曹后仅凭一己之力,度过了帝位更替最危险也最关键的一夜。

辨析:曹后有没有觊觎帝位?
曹后当年“谋大逆”为的是谁?
赵宗实!
从“谋大逆”到帝崩,关系变化过吗?
高滔滔为赵宗实生下了长子。
(关系更牢固了)
曹后在帝崩当夜联系了谁?
赵宗实!
赵宗实在进宫后遇到危险了吗?
没有!
那曹后的目的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钓鱼执法试探韩琦
第二天早朝,曹后的所作所为就更精彩了:
1,先扔炸弹:“皇帝突然挂了,咋办?”
2,问题No.1:“皇帝没儿子,咋搞?”
3,等韩琦表态:该叫赵宗实来当皇帝
4,问题No.2:“宗室捣乱,咋整?”
5,等到韩琦继续捍卫赵宗实
6,推出赵宗实:“新皇帝就在这儿!”
这一连串举动是基于怎样的目的呢:
1,观察群臣反应,推测群臣站队
2,把第一个要解决的麻烦丢出来
3,观察群臣中的意见导向和KOL人选
4,把第二个要解决的麻烦丢出来
5,进一步验证韩琦的能力和坚决程度
6,得到满意结果,顺势推出新帝

辨析:曹后是不是想灭琦扶弼?
曹后联络了觊觎皇位的赵允弼吗?
没有!
事后,韩琦是什么反应?
完全明白这是曹后的钓鱼执法!
(史书记载,韩琦吓出了一身冷汗,对同事抱怨:要是刚才说错一句,我就死定了!)
曹后对群臣有多了解,多关注?
她最重视的就是群臣的站队,以明确自己可给予多少信任。
给大家补充个《邵氏闻见录》里的细节 ——
曹后晚年,交给神宗一封密信,并叮嘱:
我死之后再打开,不要怪罪任何人!
这封密信是什么呢?
是当年反对英宗继位的臣子的名单!

临 朝篇
和婆婆刘娥、外甥女高滔滔相比,曹后临朝仅短短 13 个月,但收获的非议污名倒是一点不少。
虫儿假孕巧慑英宗
仁英之间,韩虫儿假孕一事,让人称奇。
让我们来看下这一事件的时间线>>>
1062 年年底
仁宗临幸宫女韩虫儿
1063 年 2 月
韩虫儿说自己怀孕了
1063 年 3 月 29 日
仁宗驾崩,英宗继位
1063 年 4 月
英宗发病,曹后垂帘
1063 年 9 月
韩虫儿预产期到,被揭穿假孕,
她坦白:声称有孕是为了少干点活!
群臣认为韩虫儿罪重当诛,
曹后恐舆论质疑,只杖责虫儿而已。
设想一下>>>
如果韩虫儿身孕是真的
假如韩虫儿最终生下了仁宗遗腹子
英宗刚到手的帝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辨析:韩虫儿假孕是不是曹后策划?
我认为,
韩虫儿之事,并不是曹后发起的。
有两个细节或许可以证明>>>
1,1063 年 3 月,仁宗还能议事
这时,韩虫儿有孕一事已经传开,
如是曹后所为,仁宗难道不会反驳?
2,韩虫儿逃过一死
庆历宫变中,曹后侍女通敌,
留侍女一命,很容易给她自己招灾,
所以,曹后强势要求诛杀侍女。
这次韩虫儿企图混淆皇家血脉,
如此大罪,竟能逃过一死,
只可能因为曹后不会有任何危险。
(例如,握有强力证据自证清白)
韩虫儿事件的真相是什么呢,我猜>>>
1,韩虫儿是仁宗牵制赵宗实的一步棋
2,仁宗崩,曹后继承这一杀伤性武器
3,曹后任由事态发展,用以震慑英宗

撤帘还政主动为之
曹后还政,是迫不得已还是主动之举?
嚯~那说法可就太多了!
先来看看矛盾的源头>>>
英宗有“太后于我无恩”,
曹后有“相公给我做主”,
各持一词,各含怨怼。
韩琦唱红脸宽慰太后,
富弼唱白脸威胁英宗,
各有立场,两边调停。
加上司马光的一连串谏议,
还有任守忠因挑拨两宫被贬……
(给英宗的人肉台阶)
如此种种,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英宗与曹后确有矛盾,
且是源于英宗自身的心结。
再来看看曹后的应对>>>
坊间传闻的精彩度,堪比知音体:
正史说曹后接到韩琦按时,主动退休,
另有说韩琦强抢玉玺,逼迫曹后还政,
甚至说韩琦跟强扒了曹后的帘子……
受到羞辱的曹后,还如小女人般撒气:
让我干活儿也是你,不让我干也是你!

辨析:曹后有没有贪恋权位,尴尬下台?
我个人猜测是:
并没有!
我的证人是:
邵伯温、李焘
我的旁证是:
曹后垂帘时的做法
曹后多次要求还政
神宗对曹后的缅怀
韩琦的丧事负责人
我们都知道,
脱离了作者背景谈史料,纯属耍流氓!
那让我们来看看,
几种不同说法,分别出自谁的手笔?
说曹后主动还政的作者及史料包括:
1,富弼,《辞户部尚书章》
2,吕诲,《魏公以下迁官疏》
3,蔡惇,《夔州直笔》
亲历者有之,后人记述有之,且不属于同一势力。
说曹后被逼还政的作者及史料则有:
1,韩氏子孙,《韩琦家传》
2,韩氏门客王岩叟,《韩魏公遗事》
3,蔡京儿子蔡绦,《铁围山丛谈》
前两本作者均属韩氏势力,
而成书较晚且信度较低的《铁围山丛谈》,则应该是摘录援引。

批驳家传、遗事的作者及言论包括:
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诞妄不恭……
陷其父祖于不义……
恐非韩琦之意……
(理学扛把子邵雍的独子)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非事实,今并削去。
(有“信史”之誉的长编,信度最高)
另外,有几个旁证也很能说明问题:
1,曹后在垂帘时的做法
多与朝臣商议,“天下计不从一人出”
(不能独断专行,垂帘有啥乐趣)
2,曹后多次要求还政
刚接手没几天,英宗病情好转,
曹后就说:求别让我垂帘听政!
还政前也叨:每天呆这真の情非得已!
《长编》201 卷有曹后还政手书记载:

3,神宗对曹后的缅怀
语慈圣光献皇后事,多追慕感泣,
叹息云:“我好孤寒!”
(公认的改革派,会是被垂帘控吗)
4,韩琦的丧事负责人
主持韩琦丧事的,是张茂则
(韩琦敢欺负曹后,则还管他去死)

私情篇
作为纯粹的脱离了高级趣味的吃瓜群众,
写到最后,想深扒下曹后的感情归属 ——
无论是与宋仁宗,还是与张茂则!
对宋仁宗半世疏离
可以确定的是,
仁宗对曹后无爱,对张妃有宠 ——
不然,怎么会一手炮制“死生两皇后”,
把曹后的脸打得啪啪的!
那么,面对渣老公,
曹后有没有继续虐恋情深呢?
我认为:
就算有,也会被慢慢磨光!
心理学上的答布效应或可注解:
曹后,不过是以当时的社会规范,来“导演”皇后这个角色的行为而已。

曹后无爱,表现在哪里呢 >>>
1,不给酒喝
仁宗欢宴,正在兴头,问曹后讨酒喝,
曹后有酒而拒给,理由是:
仁宗要喝醉了酒生了病,又得怪在我头上!
—— 这是完全不想讨好皇帝的节奏了
(也有人说这是打情骂俏,同身为馋鬼,恕我 Get 不到)
2,不管后宫
仁宗后宫挺乱的,
史学界有“菜市场”之说,
为了升个级,妃子都感扑着仁宗求下旨,
(结果还被工作人员驳回)
而温成想要皇后车辇,曹后还真敢给!
(虽然最后反被仁宗拦下了)
—— 幼受庭训的曹后,就算只作当家主母,都有能力且有必要管理后宅,放任后宫至此,或是手段,但更给我一种心不在焉的感觉
3,十阁美人
仁宗好色,晚年更为子嗣频繁宠幸十位美人,
作为后宫之主,曹后完全没有加以劝谏,
—— 之前点个灯都要劝谏,现在龙体都不关心了?

4,帝崩之夜
曹后的冷静应对,全无痛失爱侣症状,
其中“取粥”一举更是高亮 ——
为了达到制造假象的目的,
这碗粥必须吃,还得没外人知道。
—— 所以曹后是对着个死老公吃了顿夜宵吗?
5,祭奠梁适
仁宗曾经想要废曹后,
宰辅梁适苦苦劝阻仁宗,
梁适病逝后,曹后到相国寺祭奠,
并告诉孙子神宗:没他就没你我今天!
——这么做,完全是对仁宗的公开处刑嘛!

对张茂则一生相惜
至于曹后和权宦张茂则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之间,
融合着信任与欣赏,
是真正相伴相惜的深厚情意。

曹后之情,因何而来,又有何证>>>
1,庆历宫变的首登屋
庆历宫变,严阵以待的曹后,
最终等来的是什么呢,
是张茂则第一个赶到,护卫。
—— 一个是拼了命来保护你的人,一个是你拼了命保护却还怀疑你的人,对比明显!

2,谋大逆的传道中外
太祖太宗的帝位更替之夜,
作为太祖心腹的权宦王继恩,
最终投靠太宗,有违宋后所托。
熟读史书的曹后不会不知道这一故事,
但在仁宗病重时,
她仍然让张茂则全权负责信息传递。
—— “明知故犯”,恰是绝对信心与认定。

3,文彦博的劝说角度
听闻仁宗指控自己和皇后“谋大逆”,
张茂则就去上吊了,好在被救了下来。
丞相文彦博怎么劝张茂则的呢,他说,
你要是死了,皇后该怎么办呢?
—— 咋的,大家都知道皇后是张茂则的命门?

4,帝崩后的破例提拔
曹后婆婆章献后,宠爱宦官任守忠,
任守忠至少在 55 岁后才升到押班。
曹后孙子宋哲宗,信任宦官刘瑗,
苏辙等臣子强烈反对刘瑗升官,
史书明确记载,哲宗不得不收回成命。
曹后本人呢,破例提升张茂则,
虽然也遭司马光、吕诲进谏,
但史书上完全没有曹后纳谏记录,
也就是说,这官,张茂则可能升成了。
——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 像她这样为爱痴狂 ~

5,张茂则的还朝时间
张茂则升官还朝,是在什么时候?
仁宗下葬同月(甚至可能是同天)
这个时间点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早已过了帝位更替的关键点
其次,曹后已经临朝 5 个月,局势稳固
然后,曹后也搞定了韩虫儿假孕事件
最后,距离曹后还政还有7 个月时间
这时候让张茂则还朝的原因,是需要他帮忙更多,还是需要他陪伴更多?
—— 她也许只想说:搞定了 ~ 安全了 ~ 回家吧 ~

6,司马光进谏神宗
神宗朝,曹后弟弟曹佾升官,
杠精司马光又来劝皇帝了:
我知道您是为了孝顺曹后,
但是,您这么一搞,
恐怕宦官都会有非分之想。
——为啥提拔曹后亲人,会让宦官有非分之想?
曹佾是曹后亲弟弟才被提拔的耶,宦官指的谁啊,宦官和曹后啥关系啊!
7,曹后的丧事安排
1079 年 10 月 20 日,曹后驾崩。
极孝曹后的神宗派张茂则负责停灵,
次年,张茂则开始频繁请求退休。
—— 想陪伴保护的人不在了,高官厚禄也就不重要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小番外>>>
神宗、哲宗帝位更替期间,
仍然是张茂则在保驾护航。
曹后外甥女高滔滔临朝垂帘,
也是在张茂则劝说之下。
因为“扶立新帝有功”,
高滔滔还要求哲宗给张茂则升官。
——曹后的子孙需要,他就继续守护,
—— 曹后的子孙,也把他视作长辈。

(图源:@AS卡戎)
皇后爱上太监,这种事貌似狗血,
但我既不想讳以冷冰冰的“相互利用”
更不愿定义为怨旷下的浅俗“对食”。
一个女子,
有没有可能,
摘下社会规训的假面,
不为利益,不为肉欲,
纯粹在精神层面爱上另一个人?
我想,
是有可能的!
你觉得呢?

附录
(仅列举书名或文献名,余略,懒)
史料出处 ——
《宋纪》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涑水记闻》
《闻见近录》
《宋会要辑稿》
《宋朝诸臣奏议》
《宋朝事实类苑》
《文献通考》
《宋人轶事汇编》
《范忠宣公文集》
《蔡襄集》
《夔州直笔》
《韩琦家传》
《魏公遗事》
《辞户部尚书章》
《魏公以下迁官疏》
《邵氏闻见录》
《铁围山丛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五朝名臣言行录》
《道山清话》
参考文献 ——
《中国历史研究法》
《北宋后妃系年》
《论宋化后妃的文化品格》
《宋代垂帘听政制度初探》
《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
《宋代女子教育》
《论影响宋代皇储确立及继位的力量》
《赵子崧朝野遗事考佚》
《北宋仁英之际韩虫儿案探析》
《宋代内禅政治研究》
《韩琦与北宋中期政治》
《北宋宦官问题辨析》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
《濮议之争的思考》
-
李娟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4 21:15:44
-
远航行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3 10:09:40
-
Qiny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0 13:45:09
-
可乐_Colaya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4 21:24:14
-
蒙太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22:55:43
-
寻不遇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0 21:33:23
-
desireel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8 06:18:11
-
钱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4 14: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