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与科恩
与前篇中介绍的两位不同,本篇的两位“象征人类学”代表人物所研究的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双双利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阐述了社会结构中象征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在通过象征类别划分社会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位是特纳。特纳是著名“黑帮团伙”曼彻斯特学派的一员,并且可以称得上主要人物格拉克曼的继承人。
①作为继承人,特纳的研究都是从格拉克曼的“仪式冲突”作为基点展开。特纳与格拉克曼一样,致力于解剖一场仪式中那些违背社会准则的,与传统的规范处处矛盾的行为,并认为这非但不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而可以通过这种蕴含在仪式中的冲突使社会成员更加团结。
②在对恩丹布人研究的过程中,特纳发现了颜色对于这个部落的象征意义。在仪式中,白色往往与乳汁联系,象征纯洁。而红色则与血液联系,黑色与粪便联系,分别象征危险和死亡。特纳得出结论: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源于人对于的人体生物性的认知。进而,社会的一切分类本质上都来源于这种心理生物学上的原始分类。这与涂尔干的学说偏离,后者认为,社会的分类框架是其他分类的原型,也即“神圣-凡俗”的二重性。
③特纳运用了“阈限”这个概念,将仪式的过程划分成了“阈限前”、“阈限期”和“阈限后”这三类。在“两义性”=“禁忌”的概念中,以仪式状态存在着的阈限期就是社会生活中特殊的历程。阈限有三个要素特征:成员间彼此交流分享“圣事”,奇怪拼凑的组合游戏以及引起共同的情感共鸣。其中第三点牵引出了特纳的想法,仪式的存在是平等且抒发人性的,他称之为“人的特殊关系”。而社会生活是不平等、反人性的,即他视为“阈限前”和“阈限后”的部分。
总而言之,在特纳的体系里,他认为世俗生活充满了克制、压抑,真正的人性只有在仪式活动中得以发挥。
第二位叫科恩,他的影响力似乎没有那么大,书中描述的篇幅也较少。科恩也是经由格拉克曼的指导,并最终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
①从前的学者都将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从象征意义上作出了区分。学者们认为原始社会的构建基础是象征符号,而人类通过理性和契约才有了现代的大厦。但科恩完全不这么认为,现代生活中其实也处处充满了“象征符号”。
②科恩将社会结构进行了个人的划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亲属制度和宗教制度。前两者被科恩概括为基于“权力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原则,而后两者的根基则是“象征符号”。社会成员处于一个讲究权力关系的世界中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科恩认为,人会本能地想进入到“象征符号”的世界中,因为当理性的世界无法解释万物,无法带给人精神上的充实后,通过“象征符号”构建起来的亲属制度和宗教制度会成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之外的那部分的寄托。人类就是如此在“权力关系”和“象征符号”之间来回摇摆,成为一个具有“二重性”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