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岛夜随》:何以在雪沼中穿行?困扰与不安正是破茧成蝶的历练
文/雨竹 一些人存在的意义总归是让另一些人成长,就像青年作家不流,他用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小说《雾岛夜随》。这部小说经典之处就在于,随意拎出任何一个小故事,都能戳中我们的痛点,继而醒悟、改变、成长。 如果不是有缘得到这本书,我之前一点都不认识这个开书店的“不流”作家,百度了一下,只找到一句关于他的简介“写作者、影迷、书店主。曾主编出版小说集《大象》。”不流就像本书深蓝色封皮一样神秘。
不管他对文字和艺术从哪一刻开始痴迷,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能够影响到他,并像迷雾一样扩散,甚至一点点地影响到更多的人,这就是最完美的著作。 1 贴近现实的文字,隐藏着一股力量 最近工作非常忙,忙到一整天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以为这本仅165页的薄薄小书两个晚上能看完,没想到整整阅读了一周。直到我写书评的前一天仍然云里雾里,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向我们表达什么。我使劲地抽离出来,并站在很远的地观看,似乎清醒了许多。 自从阅读这本书,我好像每天都悬挂在满是云雾的空中,一会儿迷茫,一会儿清醒,游离在梦幻与现实之中,就像它的名字《雾岛夜随》一样飘浮、游荡、挣扎。 这本集结了不流十六年间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雾岛夜随》,终于在2020年1月问世了,十六年的碎碎念念,个吧小时就想读懂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小说的框架结构、行文秩序、叙述方式等等,酣畅淋漓地诠释了现代主义作家之流派。 从他的写作手法来看,虽然看起来散落离奇,甚至偏离主线,但你细细品读,会发现书里头始终隐藏着一股力量,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迷失的游子。 不流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现实而游离现实,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遭遇暴击背后毫无掩饰的真相,看到了在颓废中努力挣扎背后的一丝光亮,以及从少年直到中年的一路荆棘坎坷。 2 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从那个冬天开始更加沉默,因为语言没有用处了,我想不出故事,也没有想对其说话的人,到第二个冬天,我变成了哑巴,但不是语言上的,而是情感上的哑巴。一切都不再让我感兴趣,我每天睡得越来越久,而且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这就是章节《他感到万籁俱寂》里的郑走泽,只因偷走了爸爸10元钱,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窘迫处境,使一个懵懂少年,陷入了孤独和迷茫,导致对生活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就连说话都感到没用,连做梦都感到无聊。 刚上学那会,郑走泽根本无法融入其他孩子嬉戏热闹的场面,他觉得他们玩的那些一点都不好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女班长孔丽,他像得了相思病,一天见不到她都觉得难熬。 孔丽写得一手漂亮字,又能讲动听的故事,他想在在孔丽生日那天送给她一支钢笔。于是,他偷了爸爸10块钱,没想到,在去学校路上却被李有成踢了一屁股,险些摔倒,急忙伸出手杵在地面上,不料,在这时候钱被带了出来掉在塘埂上,滑到水塘里。 此时,郑走泽的心情糟糕透顶,他不想去上学,不想与任何人说话。空闲而无聊的上午他漫无目地向前走着。走到一个村子时,他遇到了一只凶巴巴的狗,狗嗷嗷地冲过来,疯狂地撕咬着他,郑走泽昏了过去,因此,他休学了一年。 然而,更让他难安的是,孔丽就在这时候转学了,郑走泽从此失去了他懵懂的爱情,变成了 “哑巴”,失去了沟通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青春都一样,都曾经历过迷茫与孤独,都曾偷偷爱过一个异性,就连在课堂上都忍不住偷偷在指缝间看上一眼。那时特讨厌星期日,因为一日不见的相思有多难熬。 然而这就是人生,这些困扰与不安正是让我们破茧成蝶的历练。 就如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书中说的那样:“在20岁到30岁这10年的过程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让你分辨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刘同和不流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在书里指出如何帮助年轻人走出迷茫,也未给出任何建议,也许他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经历青春的人独自拨开迷雾,寻找那一束光明,在蜕变中慢慢成长。 4 少年时的暴力从没散去,它也许会终身携带 弗洛伊德在晚年发现,人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暴力破坏的癖性,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它便会走向分解并以破坏为主而施暴。 也就是说暴力是生命受阻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为了保证生存,暴力有着不可阻挡的诱惑力。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那种无聊和压抑始终潜伏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只有通过暴力才能释放出去。 在章节《对一次暴力的描述》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中年男人聚在一起喝酒,怀念起青春时的一起暴力事件,那时候的热血沸腾,那时候的生活勇气,都是青春年少时无法阻挡的酣畅,他们的背后都存在着隐形暴力。 即便岁月的暴力磨挫了他们的热情,仍然有一部分人对暴力专心致志,并把那种隐形暴力转化为成长的勇气和动力,在时代的大潮中逆流而上。 其实青少年暴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个人都见过或经历过这样的事,这样的影片也很多很多,在谴责暴力的同时,更希望彼此谅解,一味地憎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让生者更好地成长,更好地活着,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 5 爱得多与少都不重要,哪怕是闪电,也实实在在存在过 你爱上别的女孩了? 没有,你不要瞎猜,我只爱你一个。 她是谁?我认识吗? 认识。 她拿起载纸刀,咯咯嗒嗒地推出刀片,他跳过去,夺下刀,然而,被阿雅说:“滚开!”这是他第一次被女友赶出来。 这二次是被两位女友共同驱逐出门的,外面下着雨,她被娜娜赶出了家门,外面的雨水虽已稀疏,但没有伞,帽子和大衣仍然没法阻挡较长时间雨水的浸入。 他想去投奔另一个女友木木,没想到,微信联系之后杳无音信,他费尽辛苦去找木木,结果,这一切都是娜娜和木木搞的恶作剧,他们在屏幕那头做着亲昵、相抚、喘息的动作。那些快乐和忧恼滋生于之的动作。 此时的多情男人被现实击得粉碎,爱情在这里已成了宣泄的工具,哪怕面对多年相处的女友,都显得那么无奈孤独、无力、不懂。其实,很多人都活在虚伪里,看似风平浪静,可是当虚伪的面纱被掀开时,却是当头一棒,孤苦无依。 灯灭了,耳朵丢了,在黑暗的房间里,在深秋的大雨里,诸多的无助和徘徊,这一切让他万籁俱寂,让他足以回忆一辈子。 或许世间的感情就是这般无奈,有多少相爱的两个人,到头来被迫分离;有多少曾给彼此心中点亮过一盏灯,到头来无法亮到最后。 人世间的爱情悲剧散落一地,比如前些日子上演的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和怀吉。他们的爱情感动了无数人,他是她的奴,护卫,是终其一身陪伴左右的影子。她是他的主,是命,是遥不可及却誓死守护的对象。 没有影子的日子怎么能活得下去,条蔓纤结的紫藤怎么能独自成活。 他要陪伴着公主长大,可是,他也只能是她依托寄生的支架,一个公主,一个宦官,尽管海誓山盟,也终究无法抵抗世俗的纷扰,分开是必然的。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就像不流说的那样,爱得多还是少,不重要,哪怕是闪电,也是实实在存在过的光。 6 世界末日来临,求生的背后,终有一股力量 雪下得太久了,已经下十四天了还没有停,或许会下上一百年。太喜欢《雪,下得太久了》这个章节了。以雪为小说的背景,展开人物的生活状态。 大雪封住了过往的马路,出租车和公交公司大面积停运,越来越多的狗和奇形怪状的自制雪橇,被组织起来充当交通工具。无休无止的雪花纷然落下,除了去超市领取救灾物资,出门的人几乎没有了。 连日的雨雪天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也影响到了与女友见面的情绪。 他尽管在不同场景下与不同的人作爱,吃火锅,同样无法控制低沉阴暗的情绪, 随着持续不断的雨雪天气,似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发阴冷潮湿起来,他在雪沼中缓慢穿行着。 雪一直下,大雪已经累高到一米以上,房东奶奶不见了,女友里妠走了,连雪橇都停运了,这场毁灭性的雪,似乎带来了世界末日。 迷茫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个雪洞,突然缭绕在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涌上心头,他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寂寞,踉跄地在雪洞里奔走,前方不时地出现左一个右一个岔路,满世界除了雪再没有任何东西。 无休止的雪片,让人不由得想起《百年孤独》里马孔多的雨,那场雨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马孔多的雨毁灭了布恩蒂亚家族。 因为下雨,他们什么事都不能做,房子杂草丛生,蚂蚁多的赶不完,牲畜全被淹死,从此生计都发愁。 他不知在雪洞里走了多久,终于看见前方竟然有人,是奶奶和酒店里与曾与他做爱的姑娘,他们就像升起的太阳,驱散了他多日的阴郁。 小说开篇提到:“我讨厌冬天,不是因为它冷,而是因为,在这里面,我经历了痛苦,我不想细数言如冻疮、落入冰河、被恶狗袭击等等平凡的不值一提的痛苦,这些甚至算不上痛苦,顶多只是疼痛而已,真正痛的,是我在冬天失去我最在意的人。” 小说以他最讨厌的冬天开始,又以他最讨厌的冬季结束,命运从来不会按着你的意志而转移,甚至会朝着相反方向毁灭性地存在,此时,只有奋不顾身地对抗,才能看到一丝的光亮。 7 总结 一本书似乎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从青葱少年到试图挣脱枷锁的中年,每一个阶段都贯穿着孤独,当生活的假象被一次次揭穿的时候,人们在逃离与面对其间显得那么疲惫无力。 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个体,也注定要独自熬过所有的痛苦。孤独就像一粒一粒的雪花,极其耐心地一丝丝地将我们生活之间的空隙填满,以此隔绝每一个人。 我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咬紧牙关,扛过各种荆棘,在无数个寂寞的日子里,慢慢把自己磨成百毒不侵的模样。 作家蒋勋曾说过:“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作者:雨竹,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