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绘画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抱着体验和交友的想法,我参加了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绘画团体辅导。参加的人不多,大概七八个同学,似乎除了我,其他都是本科生。整个团体辅导总共2个小时,蔡老师节奏把握得很好,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同学们也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
在流程上,这次主要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分成5部分。第1部分,先是让大家画一画“我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然后每个人轮流展示自己的画,向大家介绍自己。这个环节算是预热部分,让大家互相了解在场的同学都是什么背景,什么身份的。第2部分,大家先在A4纸上画一画让自己感到有压力的事情,可以是物品,也可是一种感觉。我将这个部分理解为对压力的识别和自我表达,是会后面的减压环节做准备。第3部分,大家将第2部分中画的画画,复制到一个16分之1的A4纸上。这部分是将压力事件和压力感在客观和主观的状态下进行缩小。 第4部分,把上一步骤中的小画,粘贴在另一张空白的A4纸上,与其同时,同学们继续作画,把这张A4纸的空白的部分进行补充。第5部分是冥想,老师会引导大家放松,慢慢发现和具体化那个让自己感到最舒适的环境。
下面是我在每一步中做的画。





整个团体辅导的氛围都很放松,让我感到特别的地方,有三处。
一是在这短暂的2小时的团队环境里,同学们都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所思所想。无论在场同学们的心境如何,是积极阳光抑或乌云密布的,在这个环境里,都是可以被接纳的。即使有同学不小心哭出来,或是有同学开怀大笑,都不会被视为不应该。同学们仿佛有一种互相尊重和包容对方过得默契,老师也引导得非常顺畅娴熟,会不时采用心理咨询中的术语来环节任何看起尴尬、奇怪、罕见的场景,比如“这也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个特例”“抑郁症就像是感冒一样,偶尔会来一下,许多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即便有人在过程中说了看起来违背传统社会规范的东西,也不会被在场的人审判为对还是错,更多的是会在场的人包容、接纳理解。仿佛这个团体辅导所在的空间就是参与者的一个安全的包容所。
二是,在辅导的后两个部分,同学们或是从闭塞苦恼转为思路开阔,或是从眼泪嘀嗒到喜笑颜开,一切都从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不是因为有人在旁边讲所谓大道理,也不是因为有人在旁边教导你应该这样那样,而是同学们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一个人自发发生的改变。在完成了几个绘画和表达的部分后,他们渐渐地从苦恼的情绪中走出来了,逐渐以新的角度去思考原来的问题了,整个人也都变得光彩起来了。
三是,在活动中,我意外收获了对课题研究的启发。在画出当前的压力事件那部分,我主要描述了两个关于课题研究的压力感来源。第一个压力感来源是在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不熟悉的理论、没学过的分析方法,这时候我需要找合适的资料进行学习。第二个压力感来源是在阅读资料和推进研究进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前人没讨论过,老师对此也不太了解,于是我需要根据我所找到的资料、我拥有的知识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判断,最后的Results不是100%确定的,是Uncertain的,我能够做的是让这个决定尽可能合理,尽可能接近Truth。当我描述完我对研究课题的这两点压力感后,我发现,这个事情就没有原来那么令我烦恼了,主要是我的思绪又进一步联想到了三点东西。
我首先联想到的,想起了Giovanni曾经对我说的,“Research is difficult”。是啊,科研本来就是困难的事情,大家都是摸索着去探索事情背后的真相,每个人的研究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并且会有一些可能对也可能错的发现,当许多人的研究成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个事情的真相就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其次,我也联想到,研究中的Uncertainty,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是一个人的人生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不确定性了,而这种不确定,甚至让研究变得更有魅力——最后的结果也许让人体会到失望,也许也会让人体会到欣喜,跌宕起伏的感觉让研究过程变得丰富起来。最后我想到的是,也许最后的findings是不符合预期的,或者是和预期相反的,也许最后的results是我无法发表这篇paper,但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增加了我对科研的认识,培养了我做research的sense,磨炼了我对科研的喜爱和耐心。并且,在对研究结果的思考,也提醒着我,是否可以在理论假设、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再提升一下,再深入了解一下。正如我上次课堂presentation后我所想的那样,对一个presentation影响更大的不是results好不好,而是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好的理论基础,是否采用了好的method,是否对整个project有好的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