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的坎坷求学路
——中国近代史探幽之五
在新冠病毒肺炎全球大蔓延期间,一些中国的小留学生拖着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大行李箱在机场登机回国的照片颇让人动容。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的小留学生,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批留美幼童。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局势,清政府迫切需要一批精通外国语言,熟悉了解外国形势,掌握了解国外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在“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极力推动下,从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四批计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选派幼童赴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成归来后服务于国家,这既是当时清政府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抬起头来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在人才培养上高瞻远瞩的努力。首批“留美幼童”归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工程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他们当中有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开滦煤矿第一代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首批“留美幼童”取得的卓越人生成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给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带来了重大影响。
“留美幼童”赴美深造学习是当时情势下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留美幼童”也被称为“长辫子留学生”,带着满清政权的特有印记——长辫子走出国门,也隐喻了这一创举的先天局限性,其最终遭受挫折被迫中止的结局也是在小留学生们出发前就埋下了悲情的伏笔。
清政府要求留美幼童必须留发辫和学习《圣喻广训》。发辫是清政权的标志,《圣喻广训》更是清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根据儒家思想编写的统治箴言,要求大清子民必须深谙要义,入脑入心,以便封建统治的洗脑之作。要求留美幼童留发辫和学习《圣喻广训》,反映了清政府在选派这些幼童出国前,其初衷是在保持政治和思想上的封建道统前提下,只允许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却拒绝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理念,最终体现的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工具意识。
但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期,眼界一旦被打开,人生之门确实很难再被关上。留美幼童在美国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也融入了美国现代社会,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和民主思想。留美幼童在知识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进步让负责在美国监管他们的保守官僚十分恐慌,担心他们的思想变化难以实现“中体西用”的初衷。最终因为清政府顽固派的阻挠,留美幼童被迫提前回国。一件足以快速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事业遭受夭折的命运。
能力即是命运。中国第一批海归留学生犹如火种,在各行各业闪烁着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聪明才智的光华,给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首批“留美幼童”的人生经历也激励着后来一批批出国留学立志报效祖国的年轻人:知识没有国界,眼界决定人生,掌握世界前沿科技和先进理念,更好的报效祖国是今天的年轻人理当做出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