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14卷 周勃失势的三个原因
刘邦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周)勃也!”一个重要原因是到了吕后时期,楚汉争霸健在的将才没剩下几个,什么韩信等都已被诛灭,也就剩下个绛候周勃可以用。再说周勃是跟着刘邦起家,自是忠诚,不然早被刘邦灭掉了。正因为周勃的忠诚,拯救了快要被吕氏篡夺的刘氏江山。
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当代王汉文帝登基,但汉文帝上位没多久,就边缘化了周勃,周勃去相位而失势,最终周勃在监狱中受辱,出来后郁郁而终。这是什么原因?

- 周勃有私心
这是第一点,就是周勃迎接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帝进京,迎接的时候说有“私下的话”要跟汉文帝说。要说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的说,要私下说(“愿请闻”),要说的话肯落定与私心有关系,这一次是第一次见面,估计给汉文帝没留下好的印象。
其中一句“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恰当的说明了“正大光明”四个字的含义,至今,故宫太和殿的宝座上面还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这是贤明帝王的座右铭!

- 周勃不自知
周勃有拥立之功却无辅佐之才,处于相位,还是右丞相。中国文化中,“右”地位比“左”高,周勃是首席丞相,在陈平之上,但是周勃一点也不害怕自己的无知,结果汉文帝“一问三不知”,场面尴尬,暴漏了自己的弱点。

周勃是个能“出将”而不能“入相”的人。周勃最开始在沛县与刘邦一起的混混,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经常为有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唯有蛮力,毫无文墨,“出为将”可,“入为相”则不可,可惜周勃不自知,贪相位而不知进退,终于显露自己的不足!

- 周勃居功而傲
周勃对汉文帝有“拥立之功”,但是拥立之功实际上有保质期,也就在拥立的初期有效。但是周勃一直“得意甚”,洋洋得意,直到汉文帝坐稳的江山,周勃还在洋洋得意,必然使得汉文帝感觉周勃这个人太过分。再加上袁盎背后一挑拨,使得汉文帝越发的不喜欢!
“易中天所谓国士”的袁盎,实在算不上国士,先是挑拨汉文帝与周勃的关系使得周勃失势,后又挑拨汉景帝杀死政敌晁错又没有平息住七国之乱,其中种种显示袁盎这人人品很有问题!读者可自己分析。

其实历史中惊人的相似,到了明朝,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首辅杨廷和也是迎立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杨廷和也是存在着这种拥立之功的心理,后来杨廷和也是不能自保,其中的意思非常的相似,何况明嘉靖皇帝远远不如汉文帝,下场自是可以预料!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