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之许倬云——如何做真正的思考者
许倬云:“五四应该是文化启蒙的事情,变成个教条。”
许知远:“这个事情还在继续么。”
许倬云:“我们闷棍还没挨光。”
许知远:“这个东西你觉得什么时候会过去呢?”
许倬云:“要里头自己喘得过气来了,里边自己养。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个,不怕那个。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还有可能什么样。但是,今天的教育,不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了,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是过日子的人。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个导演导出来的文化。而今天,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人这样走下去,也就等于人变成活着的机器。”
许知远:“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那他力量又那么微薄,他怎么应对这样的一个潮流呢?怎么自我解救呢?”
许倬云:“我就讲我们人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
我想,先拿《水浒传》解释。元明之际,天下大乱,施耐庵想安排一个理想的世界,梁山泊,人没有等级,人没有高低,108个人,人人处成兄弟一样。美好的境界是一个事情,里头作伪的、虚的,(比如)宋江,一辈子假。到了最后,终于108人通通一个个完蛋。
好,施耐庵的朋友,也是小辈,就写了《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成败不计义气为重。作为关老爷,纯粹坏在义字上,脑袋也丢了;刘备坏在义字上,江山也丢了;反讽的是,司马家成了,又是个破灭。
然后我再讲《西游记》。意马心猿,孙猴子是心,意是那个白龙马,心在导路,马只载人。猪八戒,是欲望,贪东西、好色、贪吃,但是还非他不可,这个欲望还驾驭着马。到最后,求真经,真经给了你的是没字的。那个河,无定河,先死了才能过去。所有的追寻、义气、理想、欲望,到了最后,是虚空。
所以我在人的理解是这样子,山谷里边花开花落,没有人看见它,那花开花落,白开花,白落,因为它不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边。所以今天看见黑洞能照相了,我们才晓得黑洞那是什么,这时候我们的宇宙知识就多了一大块,所有我们知道的或者肉眼看见的,或用机械的眼睛看见、或用推理的眼睛看见,我是跟着这个年鉴学派的思考。年鉴学派错用了年鉴学派的名字,年鉴学派的人的眼光就是要超过年……”
许知远:“他们是千年鉴。”
许倬云:“我的历史(观)里面,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那么我们中国人过日子都是人跟自然整合在一起,中国有二十四个节气,我们过日子,总是注意到人跟自然的变化同步进行,以至于到诗词歌赋,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国人注重的就是这个气,这个气是天地之间的正气,这正气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禀赋到一点,这个气就是神。不是具象的神,不用他来吩咐你,你不做事,我赶你去伊甸园等等等等。是你自己培养自己。
一个人把宇宙的变化,人事兴废,通通融合在人的情感里面,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就是人找归宿的问题。人自己(觉得),我是宇宙之间那个人。我不自尊,谁能尊敬我。这个是中国人能够在一切条件都不好(的情况下),可他能挣扎站出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