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似水年华》3——如果记忆不可信,还能追忆吗?
第二卷
哲学上讨论人类能否认识世界时怀疑,人类的记忆并不能代表人经历过记忆中的事情,人类会不会是在五分钟之前刚刚被赋予生命和一套完整的记忆呢?就像电脑被休眠后重启,所有定格在内存里的数据重新开始活跃起来;就像《西部世界》里,每个人都被赋予前世今生,在按下开始键后,每个人活在记忆中却又不能去检验记忆的真假。当学哲学缺乏想象力的时候,《在少女身边》这一卷就提能为你的思考插上翅膀,让你认识自己的印象、回忆能否代表现实事物,是否统一和不变。
借助对巴尔贝克、海边少女最初的向往,初步认识,和熟悉时的体验,以及最后离开时留下的最终印象,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某项事物和人在心目中留下的印记、记忆时常偏离本真,而且极受期盼、逃避、喜欢和厌恶等感情的影响。也像画家表现的那样,人类看到轮船游走在陆地上,看到船桅落在屋顶上,让人误以为是教堂的尖顶。所以,人类能够认识世界吗?记忆里都是真的吗?
这一卷也讲了男孩开始爱情的懵懂,和对爱情的追求。当我们在路上碰到一个女人时,我们开始浮想联翩,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在她的眼里射进有关自己的一丝一毫,我们就永远失去这个女孩,这个女孩就与我们擦肩而过。因此,我们急于拓宽自己生命的范畴,所以,男孩急于追求少女,是想让自己更有存在感。所以解释了,为什么最初在贡布雷看风景时,在悬崖旁看风景时,那么希望能有个农村姑娘,可以拥进怀里……
当在看《斯万夫人身边》时,有种作者开始抄“斯万的爱情”那一部分的错觉,区别是,斯万的爱情写得是逃避,这段更多是“作”,因为已经知道结果,相比斯万,“我”更加能够接受希尔贝特不爱“我”。原本以为“在少女身边”就是在希尔贝特身边,后来才发现是在海边一群美少女身边。希尔贝特只是所有爱情的开始,是“我”的初恋,是“我”对外自我延伸的开始。
看第一卷斯万的爱情时,就感觉比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同样的爱情写得好,写得全面。普鲁斯特似乎准备把人类能写的生活、感情、感想都写完了,他用文字去追捕每个神经末梢的感受,而且进行深入的探索,不止步于浅尝辄止。整篇文章五部一亭十步一榭,亭台楼阁精雕细琢,所以,这一卷我看得更慢了,看不明白的我就回过头去看,普鲁斯特用写散文诗的细腻来写就可恢宏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