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杂记】入剧坑后我才了解的一些词汇和小故事
剧院是个充满艺术感的地方。从进门的宣传页到门口的场刊,到带领群众入座的引座员,到单双号的座位编排,到开场的钟声,到一幕幕精彩的掌声,到结尾的谢幕、返场及stage door,还有不愿熄灭的幽灵灯。和剧院有关的许多细节都有种仪式感,遗留着旧时代的气息。

Programme/playbill(场刊)
伦敦西区剧的场刊叫programme,一般要在剧场的吧台买,价格5-10磅左右,质量比较好;百老汇或者外百老汇的剧场刊叫playbill,是免费由usher发的,薄薄的一本,里面会有很多小广告,因为是月刊每月里面的广告会有不同。
一个来自腐国某剧的关于场刊的小段子:
- 女士,您想要一份今晚的场刊么?
-Would you like a programme this evening madam?
- 这是Playbill么?是免费的么?
-Is this a playbill? Is it free?
- 不,女士,一本场刊四英镑。
-No madam, they're four pounds.
- 啥,那差不多都7刀了!在百老汇都可以免费拿,该死的英国佬!
- Why, that's almost 7 dollars !You got them for free on broadway, damn brits.

西区的场刊设计没有百老汇这么标准化,应该是由每个剧院或者剧目制作方独立做的branding。



Usher(引座员)
剧院引座员,主要任务是引导观众到自己的座位号上,宽街的usher还负责发playbill。
The half(候场)
在戏剧行业,大幕开启前的三十分钟演员会收到号令(在英国是演出前35分钟给出,百老汇是30分钟),这段时间称为“候场时间”(The Half),这是演员们全神贯注准备演出的时段,除演职人员外,任何人不得在后台区域逗留。
如果说一幕幕戏剧是悲喜人间的缩影,从化妆间到舞台这段通常被视为禁地的旅程,便是演员将自身经历和情感与所扮演角色进行融合的过程。
Curtain Call(谢幕返场)
演出结束后,演员集体在舞台亮相,接受回应观众掌声。
我们都知道,剧在演出过程中是不允许拍照的,然而在curtain call的时候一般会允许拍照。
不过也有例外,我和朋友在老维克剧院看all my sons的时候以为谢幕可以拍照,结果被工作人员发现了,还特意跑过来让我们删掉==

Stage door(剧院后门)
演职人员的出入口,剧圈黑话SD。
sd是西方剧院界的一个习惯,散戏后,在sd渐渐排起长龙,观众们一边聊天谈论剧中情节一边不时观望那扇门,不一会儿,演员从这里出来,粉丝们鼓掌欢呼,但是井然有序,更像是朋友的见面。这样的时刻,是演员和观众间最亲密真诚的交流,演员们可以在这里接受粉丝的赞美,或是观众真切的反馈,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够理想,当然也可以纯粹只为要个签名合影。
很多人说sd是剧场的延伸,是令一个绚烂的舞台,剧院和舞台是一场梦,站在sd梦还没有结束。演员脱下戏服穿上常服从sd出来,梦终究要醒,这就像梦境最后一秒的纵情狂欢。sd粉丝的所有欢笑、闪光灯、礼物、拥抱,因为爱好聊得开心却从不认识的伙伴,人群呼吸时升腾的空气,拥抱与问候,没有一处是不美的,sd是绚烂的舞台,每个人在戏里又不在戏里,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然而一切终究会散去,没有见过比热闹之后空无一人的sd更适合唱曲终人散的地方。

sd和演员们的合照,其中不乏银幕上的熟面孔。有几张拍得比较丑或者是朋友不想露脸我就把脸糊上了。


摇滚年代这个sd那天只有我和朋友两人在等,演员出门可能只是想买个咖啡,看到有人等还有点意外,连马克笔都没带,我只能从包中掏出圆珠笔让他们签playbill,后来出来的小姐姐终于带了马克笔,或许是先出来的同事通知了她门口有人等吧hhhh想想之前因为云次方摇滚年代在国内还挺火,对比之下有点凄惨。不过这剧之前在百老汇也火过,这几年不那么火转了外百老汇,他们自己在剧中都开始自嘲这个。

左上作曲家David Byrne(曾参与过末代皇帝作曲,前Talking Heads乐队的核心人物),也是在Hudson Theatre,American Utopia的sd,老爷子太可爱啦,还接地气,推着自行车下班;第一排中间是梅姨Marisa Tomei,在American Airlines Theatre,The Rose Tattoo的sd.
这个blog有些很实用的蹲stage door tip
http://www.stageelf.com/stage-door-tipsetiquette.html
The ghost light(幽灵灯)
这是流传于剧院中的一个隐秘传统:在演出结束后,会在舞台中央留一盏灯,避免漆黑一片带来的安全隐患,安抚栖居于此的鬼魂,同样代表着:we will return.



Preview(预演)
指排练制作结束后,在正式演出前进行的演出,目的是检验剧目制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这些预演都是完整的演出,带有所有表演要素,包括开票的演员表、服装、灯光、布景等。预演期间,团队可以对每晚的表演进行更改,他们在晚上演出,白天进行排练。例如,在星期三晚上,导演意识到一句作为笑点的台词没有得到观众足够的笑声,他会让编剧知道,第二天,编剧带来新的改过台词的剧本。我们无法知道从第一场预演开始要经过多少改动表演才能完全固定下来,通常是要到首演夜的前四天。
Opening night(首演夜)
剧在预演后,会有一个官方的首演夜,从这一天起之后才是正式对外的演出,只有在开幕之夜的帷幕拉开后,各种剧评才会被发布。
首演夜往往会有不少业界大佬参加,看到名人的概率很高,演员也会演得全力以赴,之后一般会有after party。
这个网页列出了百老汇剧的首演夜时间,如果想看首演夜可以查询购票
https://www.broadwayleague.com/press/opening-night/
不过我目前只看过American Utopia的首演夜,看的出在orchestra前排坐着不少业内人士和卡司们的老朋友,现场气氛特别好。
betrayal百老汇首演夜的时候我去了sd,发现这天的playbill上面多了一个银色的写着“opening night”的小贴纸。
Break a leg
直译断腿,在很多欧美戏剧首演出剧照前,往往会在报道中看到#break a leg的tag。它是戏剧圈由来已久的梗,作为“good luck”的反语,其实是祝对方演出顺利,不要有什么意外。
究其渊源,这个颇为怪异的祝福语有很多说法,较为大众所接受的理论有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break a leg”源于莎士比亚时期的舞台传统。演出结束后,演员一般要到前台谢幕,若表演出色,一般会赢得台下观众的“小费”。当然,接受了小费,演员是要弯腿行“屈膝礼”的。因此,“Break a leg”成了希望演员演出成功的形象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传说人们非常相信精灵的存在,而这些精灵最喜欢制造争端。如果你许了个愿望,他们就会故意让相反的事情发生。于是人们要“祝愿某人好运”时,就会故意说“祝你跌断一条腿”,希望借此骗过那些精灵,让好运来临。
时至今日,这个词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除了演出,也可用于祝福某人试镜/考试/面试成功,想起前段时间我们thesis forum时,也有老师在zoom chat打了“break a leg”祝我们演讲顺利。

Never mention "Macbeth" in a theatre.(麦克白诅咒)
在剧院里不能直接讲出麦克白这个剧的名字,不然会遭遇技术故障/意外事故/流血事件甚至剧院倒闭。传言里这部剧因为莎士比亚讲出了女巫的施法过程所以被女巫诅咒,破解诅咒的方式是往身后吐口水或者原地转三圈。
所以迷信的戏剧从业者一般用苏格兰戏(Scottish Play)来代替剧名。这个诅咒的科学依据是,麦克白是一部打戏很多的戏,因此出意外几率本身就高。
看Ian爷爷的个人独白剧的时候他还小小得开了一下这个梗的玩笑。
百老汇西区看剧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