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一、焦距
标准镜头:接近人眼,一般在40-55mm
广角:<30mm
鱼眼:<16mm
长焦:>180mm
二、测光
在测光时就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手腕测光。简单说就是,你到了一个拍摄环
境,想要知道在这个环境的光照条件下,你应该使用的光圈、快门的标准参数是什么。你只
需要把手腕抬到相机镜头前,这时,相机对准手腕测光所得的参数,基本上就是中性灰的参
数,也就是在当前光照环境下的标准光圈快门值
三、人像姿势









四、大师作品
首推布列松,不解释~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寇德卡 (Josef Koudelka)、艾略特 (Elliott Erwitt)、马丁·帕尔 (Martin Parr)、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盖瑞·温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长野重一(Shigeichi Nagano)、须田一政 (Issei Suda)
1、 Kevin Mullins 家庭快照和婚礼
https://www.kevinmullinsphotography.co.uk
2、 Josef Koudelka,正经照片代表人物,在战乱的时候爬上坦克拍照片
https://www.magnumphotos.com/photographer/josef-koudelka
3、 Christopher Anderson,喜欢拍老婆,拍孩子
https://www.christopherandersonphoto.com
4、 川内伦子 选哪张好?蚂蚁?鸡蛋?烟花?睫毛?小鱼?滋水枪?西瓜皮?”
都是平凡生活里的平常东西,但在她的镜头下,这些平常的东西,既美好又哀伤。她常用一 台禄来 (Rollei) 双反相机,6 x 6 的正方形画幅,极大的光圈,极浅的景深,拍摄的时候还 会用闪光灯补光,以减小画面中的光比,平,淡,构图非常松散,但总能让人看完《月子 1》就想看《月子 2》,一直一张一张地翻下去
5、Roger Ballen,作品介于绘画、图形、装置和摄影之间,那些奇奇怪怪的人、莫名其妙的
动物和小孩儿涂鸦式的面具,异想与现实的界限模糊不清,是完全个人化的表达
6、ippawards获奖作品
https://www.ippawards.com/2013-winners
7、西方作品
8、 Bruce Gilden
拍摄的日本黑帮,他手持闪灯近摄,用闪灯的光线直接闪
在人脸上,右边是老大,左边是小弟,视觉冲击力很强,情绪表达很到位,是非常典型的利
用硬光源来突出表现人物状态的例子。实际上,他基本就没用过软光源,几乎所有照片都是
用闪灯,在距离被摄人物非常近的情况下,近闪直射。老头儿今年 73 岁了,可以说是用闪
灯抵近快拍流派的鼻祖,画面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好看得很
9、 Gregory Crewdson,他的所有照片都是“摆拍”而成
10、街拍:
Bruce Gilden, Martin Parr,须田一政,东松照明、土门拳、荒木经惟、石内都
五、光的质量
决定光线质量的因素有两条:面积和距离。光源面
积越大,光线越软,画面越柔和;光源面积越小,光线越硬,画面越强烈。而在光源面积保
持一致的情况下,光源离被摄物体越远,光线越硬,明暗的分明越夸张;光源离被摄物体越
近,光线越软,明暗的分明越不明显
1、 要怎么判断这两张照片的光线软硬呢?
很简单,看影子
2、 知道了什么是硬光,什么是软光,你就应该能明白 :
为什么用手机拍照片的时候开闪光灯会把人闪得特别丑,油光满面?因为点光源会把人
拍得特别生硬,棱角分明;
为什么很多女生都喜欢在室内的窗边拍照片?因为面光源会让人的皮肤和人脸上的阴影
过渡显得特别柔和;
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午十二点不适合拍照片”?因为太阳高度角大,需要穿过的大气层
非常薄,光线自然就特别硬;
为什么我们总说“日出后跟日落前的那俩半个小时叫黄金半小时”?因为太阳高度角
小,需要穿过的大气层非常厚,大气层中的水分让阳光从直射变成了散射,从点光源变
成了没那么点的光源,再加上大气层的厚度也客观上削弱了阳光的光线强度,所以
黄金
半小时的阳光看起来特别完美,咋拍咋有。所以下次如果你想把人拍得特别好看,可以
尝试一下在日出后的半小时或日落前的半小时进行拍摄,大概率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3、 光源距离影响光线软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比如说,现在有一盏套着大灯罩的台灯,就在你 面前,它是个软光源,光线因为灯罩的存在,均匀地散在你脸上。但是,你把它拿远一点, 它就从一个面光源变成了点光源,光线就硬了。可如果你再把它拿远一点,因为它的光完全
散开了,没有直射形态了,而且光照强度也不够了,所以对于你的脸来说,它可能就又变成 了软光源。在这种定义飘忽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唯一能傍住的标准,就是看影子,看影子的 边缘是锋利还是模糊,以此判定光线的软硬。
4、 观察光线的基本方法:
进入到一个环境中,先观察光照强度,
再观察色温,最后观察光线质量(软硬),通过改变光线方向,寻找不同的光照角度,来改
变视觉效果,满足自己的需求
六、实战
(一)静物
静物其实是你自己,是你希望看到的东西,是你观察世界的角度
1、其实“颜色正”和“很明亮”大概率可以让照片显得比较高级,
那些乱七八糟的滤镜虽然有时看着还挺好看的,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会让你的照片显得特外行。除此之外,这些照片的画面都非常简洁,除了食物本身和与食物有关的道具以外,不会出现其他无关的东西,这一定是人为干预画面的结果。所以,如果想拍出正经照片,先从“颜色正”开始,别一上来就追求滤镜风
2、名言啊
我老师说过:
“我希望能帮大家改变对摄影的看法,单纯因外界刺激而拍摄是无法在日常保持拍摄热情
的。摄影的至高境界是无中生有,是建立一种自己独特的观察方式。”
(二)人像
1、 但如果想让人像照片出彩,有两点至关重要,比技术重要好几万倍。
首先,被摄对象本身要吸引人,这个“吸引人”不是说一定要好看,也不是说一定要难看,
它更多指的是这个人带给你的感觉。好的人像摄影师最擅长的就是把这种感觉给拍出来。这不是玄学,重要的是作为摄影师,你要学会观察你的被摄对象,隐藏或突出这个人的面部特点,抓住这个人不同于以往、不同于他人的状态
2、 摄影师把这些人拍得特别出彩,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他们最精准的神态,而这个神态通常都来自于
眼睛
。换句话说,观察
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神,
一张人像照片里,没什么比眼神更重要
,只要眼神对了甚至都不
用看脸。
3、 人像摄影的精髓,就是抓住人脸上瞬息万变的神态
(三)风光摄影
1、只有风景好看的没边的,才适合于广角镜头
2、风光摄影的特点:
当我们拍风光这个题材的时候,经常是控制不了距离的,又因为距离都比较远,所以你往前
走几步、往后退几步、往左右挪几步,画面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如果用广角镜头,你的视
角就更会被固定在一个地方,最后你也就只能拍出一张“拍到了而已”的照片,这个说法我
们在第十课的时候提到过
3、取景
https://mp.weixin.qq.com/s/Wd4LU1EIYmPNtU6-cOd94w
关于取景,我们可以先想想,是什么东西让我们这么想拍一下?可能是颜色,比如森林的绿、晴空的蓝、夕阳的金黄;也可能是肌理和质感,礁石的坑坑洼洼、山峰的沟沟壑壑、草
地的毛毛绒绒;更可能是某种情绪化的感觉,敞亮、震撼、孤独、渺小。而取景的核心,就
是放大这些吸引我们的元素,同时,屏蔽掉不必要的元素,归根结底就是俩字儿:
简洁
。所以,看见一个什么景儿,先别急着拍,先搞清楚你眼前的这个风景是因为什么打动了你,然
后靠拍摄技术放大这个原因。如果你看见一个场景,你想拍,但是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关注的
重点是什么,那我建议你连相机都别掏,先静下心来多看一会儿再说。不拍这张照片死不了
人,咱拍就好好儿拍,拍好的
我们说过,拍静物的时候,要学会人为干预画面,“摆”比“拍”重要;拍人物的时候,要
学会人为调动情绪,“聊”比“拍”重要;同样,拍风光的时候,你要学会寻找机位,学会
安排画面,所以“你站在哪儿”比“你怎么拍”更重要
其实摄影中基本所有题材都对机位有要求,像我们之前讲过的静物和人物,我们要调整角
度,调整距离,还有我们之后要讲到的街拍,走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会走位也是想拍出好
照片的必备技能......而这些机位都是我们或多或少能控制的,主要是,这些机位,我们或多
或少控制一下,就会让画面的观感产生明显的不同。但唯独拍风光,这种比任何题材都依赖
机位的题材,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反而不多。我们之前也说过了,你站在一个地方拍大江大
河,你往前走几步、往后退几步、往左右挪几步,画面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这就要
求摄影师在拍摄风光之前要有目的地去寻找合适的机位。关于这件事,我的朋友小 K 专门
写过一篇文章分享他的机位选择指南,他是一个风光摄影师。看完这篇文章以后你就会知
道,机位选择不光是选择一个机位的问题
(四)街拍
1、“没人的”照片分成以下三种:
1)、错位巧合 + 多元素呼应;
2)、拍特殊光影或颜色效果,以几何形状来组成画面;
3)、 直给,“所见即所得”,拍摄细节局部来组成画面
2、 摄影的目标
只有在经过长年累月的持续拍摄和生活积累之后,才能最终把照片变成承载感情、传递观念的工具,而不再是重复来重复去的视觉套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