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课堂笔记(第三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建筑已经基本有了一个雏形,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充满了自由精神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对建筑都有深刻的影响。
1、城市和宫殿
曹魏邺城布局图上可以看出,把宫殿放在城市的后半部分,前面是由街巷分割出来的一个个街区,这些街区可能是不同职业的人相对聚居的地方,有一条东西干道把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西北部分是宫殿园林(包括铜雀三台,它是一个防御工事);东北是戚吏,就是贵族等大家族权势阶层居住的地方;城的南部以市场、普通百姓居住区为主,南部的中间部分是官署。邺城的这种城市分区方式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它的里坊制度一直影响到唐代长安。

曹魏以后,后赵、东魏都对邺城进行了建设






东汉末年匈奴衰落,鲜卑崛起,公元398年的时候鲜卑部族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把都城定到了平城(今大同),改国号为“魏”。到了公元439年,鲜卑的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半部,构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就出现了所谓的南北朝。北魏平城,继承了曹魏邺城的一些东西,又导致了北魏洛阳的一个大转折,但遗憾的是研究很缺乏。
再来讲魏晋的洛阳。公元220年的时候,曹魏定都洛阳,邺城降为陪都。汉代时洛阳城已经存在,因为战火破坏几乎被废弃,重新定都洛阳需要对这个城市进行规划。汉代洛阳的两宫制度(分为南北两组,中间有天桥或者复道连接)中,把原来的南宫部分取消,城内布局按照“左祖右社”的格局,设置了“社稷(坛)”、“祖庙”,在城市中设了一些集中的市场。在宫城规划在中同样注意了朝会区与衙署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核心部分。



公元330年,在建造建康(今南京中部)的新宫殿的时候(选址玄武湖石头城),一条大道穿出城外,御街两边规划了官署,前面有一条河穿过,上建有一组浮桥“朱雀航”,宫殿的形式和格局实际还是按照汉魏时期的洛阳城建造,在南段临近秦淮河处分别建了太庙和太社。

建康的前身是孙权建立的建邺城,西晋末年改名建康,在孙吴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这里定都。

北魏于493年迁都洛阳,重新规划洛阳城,佛教也在这个时间段发展很快,所以也有大量寺庙建设,对城市有很大影响。
北魏洛阳城强调以“营国”制度为依据,按照择中的传统,把宫城放在城市的中心,把城又放在郭的中部,强调中轴线为主,内城用主轴线去延伸,把祭祀一直推到距离南城很远的郊区,实际上就是用祭祀区、宫殿和中轴线拉起了城市的一个大结构,城市沿着东西两侧这样一个结构发展。
内城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外城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城里主要包括宫殿、宗庙、社稷,还要一个很大的寺庙(永宁寺),还有权贵的住宅。外城主要以市为中心,各种职业的人根据不同职业居住在市周围。里坊的规模按目前的资料大概推算大致是四边形,每边长三百步。城的西北角规划有金镛城,上面建有城堡,这个格局与邺城是一致的。城郭内外有大量寺庙《洛阳伽蓝记》有记载。

【总结】北魏洛阳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佛教的发展及佛教建筑的繁荣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历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在寺庙形式和佛的形象上日益汉化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早期佛教是圣物崇拜而不是形象崇拜,佛教徒以对藏有舍利的塔膜拜、观像诵经、冥思禅修为为主要活动方式,但不易吸引广大民众。为了把佛经中所说佛的神通伟力、济世救人事迹和佛国之安乐表现为大众可见形象,佛像和壁画的作用就日益显得重要而有效。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说融合在一起,按照汉代的传统“仙人喜楼居”,人们为佛建造佛塔,慢慢演化成为形象崇拜,譬如在连云港的孔望山石刻就已经出现佛造像。





佛教在北魏得到了信奉和推广,如大同云冈石窟就是一个佛教的造像石窟,后来到了洛阳也建了大量的庙,导致大量的人口、财富、土地流入寺庙,这就又有了北魏的法难(帝王压制佛教),甚至导致灭法。




3、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遗址
永宁寺
大概建造于公元516年,建有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塔,但这座塔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北魏末年火灾烧毁),据称塔有九层,底部为方十四丈的大台基,塔高约49~50丈,极其宏伟。







这个时期佛教塔有以永宁寺塔为代表的楼阁式塔,是单层建筑的叠加;另外一种类型是密檐塔,它的形式更接近佛教的标志“塔刹”,它每一层的层高比较低,檐子很密。
嵩岳寺塔





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没有明确的纪年,从形态上看应该属于北齐的建筑(公元471~534年)。

这个时代保留下来的最为丰富的一个建筑类型就是“石窟寺”。按照石窟的形制,也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北魏初期的石窟大量的是直接在岩石上凿佛像进行参拜,后来慢慢出现塔型柱以及绕塔礼拜的形式,还有修禅窟也开始出现,再后来石窟的形式更多的开始模仿建筑大殿的空间。


莫高窟







在敦煌石窟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形制,其中很多是对当时建筑形态的一种模仿。敦煌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建筑形象,有些学者专门对此做了研究分析。







麦积山石窟
它的格局很像坛城。在麦积山石窟中可以看到更多的建筑的形象(特别是外檐的形象)。


仍然可以在山体上看到雕凿出来的建筑形象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早期窟的开凿方式是“大像窟”,即中间是大的石造像,旁边有的还有弟子、菩萨、力士环绕。



中期石窟中出现仿木殿堂的建筑形式



更晚期的建筑形象就更丰富


龙门石窟
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新建的石窟



响堂山石窟
约公元6世纪北齐时期开凿,破坏比较严重,但它的建筑的表现形式仍然很充分,特别是塔这种形制的表现。


天龙山石窟
东魏北齐时期开凿,早期洞窟完全是按照建筑形象雕刻出的立面,柱子、斗拱形象分明。



4、石窟寺建筑形象反映的木结构建筑发展过程
屋顶:大量四阿(坡)的庑殿顶,屋顶上有各种瓦饰、瓦件,宝珠似的构建,屋顶上还有各种鸟的形象

斗拱:表现的非常准确,譬如人字形斗拱,一斗三升的这种形态,

柱子:雕饰既融合了源于欧洲希腊的一些装饰要素



屋顶天花:非常繁复,各种花卉、纹样



塔心柱:实际表现了一个塔的形状,甚至不止一个塔刹,



城门

殿堂



【总结】经过了汉代的发展,从两晋到了南北朝时期,木结构建筑的形态已经比较固定。






5、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汉代的园林大部分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从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形态,皇家园林与游猎功能分不开。






汉末魏晋六朝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著名的园林例如:上林苑、甘泉苑……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描绘了汉朝的皇帝在上林苑中饮酒作乐,突然出现一只熊,一位妃子当即勇敢的挡在了皇帝面前的画面。

在汉代的园林中还开始出现一些主题,譬如“一池三山”,《水经注》里讲到“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北有太液池,池中起蓬莱、方丈、瀛洲三导。这种形态对后来的皇家园林也是影响深远。水、叠山、树木、植物、建筑已经变成中式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私家园林的有关记载中有写到一个叫袁广汉的人,他建造了一个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si),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总结】






6、本章总结
从秦汉有“形”,到这个时期的有“神”,为隋唐建筑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