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第一期|《在路上》——“垮掉的一代”
写在开头: 我写这个的打算呢,是要先介绍一下作者和成书背景,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读书总是会忽略作者和成书背景,直接的后果就是,理解不透彻,所以写出来既监督自己,也帮助理解啦!然后再写内容梗概和我自己的感受,最后会做个评分还有推荐。然后末尾嘞,会放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也有可能会加上我的一点碎碎念,想要看干货的可以直接拉到自己想看的部分,最后那里跳过就好啦! 作者简介: 提到凯鲁亚克,对于我来说,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各大书店网站等营销的时候都会提的一个印象“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而这个名词,正是凯鲁亚克自己提出来的。他在1922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个位于美国东北部濒临大西洋的一个州。在1946年开始写作小说,1948年提出“Beat Generation”这一名称。1948年开始写作自传式小说《在路上》,1957年出版该书。 成书背景: 本书的成书年代,1940-1950年左右,美国一派繁荣景象,人们生活安逸,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一辆小汽车。我想这也是和本书中的社会背景相对应的。 内容梗概: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像旅行日记一样,记录着主人公“迪安”和“我——萨尔”的旅行历程以及在这个长达7年的旅程中内心的迷惘、无助、狂乱、心酸……在他们的旅行过程中,大多数举动和情节是澎湃的、疯狂的,“我”和迪安在一路上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我们偷车、流浪、玩弄女孩、酒吧闹事、出入妓院……并且也不像很多书一样,到了最后,主人公恍然大悟、求得人生真谛,回到正轨上。到了书的末尾,作者也没有对这样的生活思考出一个结果,而只是“活在其中”。 感受: 说实话,我的成长轨迹实在是中规中矩,在很大一种程度上,我不能说我可以理解这样无秩序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会思考,如果我的身边真的出现这样一群人,我会非常非常非常讨厌、嫌恶他们。但是作为小说,我却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读的过程中,我还会随着他们的亢奋而亢奋,也会隐隐为他们而担忧。抛去这些看似疯狂的情节,很打动我的一点是作者的景色描写,那些景色描写,总是和作者的心境联系在一起,把它们描绘得仿佛有了灵魂。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异乡风光甚至是温度,都在我的脑海和皮肤上升腾。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是时代与社会的参照,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代青年人内心的发泄口——对,没错,是发泄口——让许许多多与“我”和“迪安”一样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不满的青年在书中经历与感受,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至于我,我并不对现在我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感到强烈的不满,但这本书帮助了我去审视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冲动,避免成为“垮掉的一代”。 评分:★★★★☆ 给四颗星,扣掉的一颗是属于对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的不认可,当然,我知道,作为小说,并不能过于苛刻,但是读书嘛,读完之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推荐: 适宜人群:18及以上。 因为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会给不够成熟的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毕竟作者的描绘是令人冲动、心潮澎湃的。所以在自己对生活有了方向和认知之后再去读也不迟。 同时,这本书虽说是自传式小说,也就是说,根据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小说,但是理想主义色彩其实比较严重,不喜欢这类书籍的朋友们可以自动避开了。 摘录: l 我并不惊恐;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另一个人,一个陌生的人,我医生困顿,过着幽灵般的生活。 l 他们正像推开吱嘎做声的石板从阴暗地牢里出来的、自甘堕落的、卑微的美国人,也就是我正在慢慢融入的、新的垮掉的一代。 l 我刚开始和你交往的时候,并没有指望得到玫瑰和月光,今天的情形也没有让我感到意外。 l 人们甜蜜的儿童时代,在父亲的庇护下,根本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然后到了对世界感到冷漠的时代,你体会到了自己的苦恼,又穷又瞎,衣不蔽体,一副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凄惨样子,哆哆嗦嗦地通过梦魇般的生活。 l 当你驾车同人们告别,望着他们在平原上逐渐朝后退去,成为远处的小黑点时,你有什么感想呢?——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实在太大了,而且是别离。 l 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l “我愿意放弃一切,听从她的支配,假如她不要我,我就一走了之,浪迹天涯。” l 我朝着我自己的凄凉生活张口结舌。我也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 l 我从我心灵的黑暗旋涡中抬眼观看,我知道自己躺在世界屋顶海波八千英尺的床上,我知道我在我可悲的血肉躯壳里活了整整一辈子和许多辈子,我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 碎碎念: 其实这本书花了我很长的时间才读完,几乎有一个月之久。一方面是因为中间被各种零碎的事情打断,另一方面,我的阅读习惯是会同时开几本书,按着自己的心境来选着读,所以,直到今天,才给它画上句号。同时嘞,它也是下定决心写一个关于读书的文稿之后的第一篇,所以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和探讨!
20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