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备考经历(一)——|先导|选专业|择校|篇

先导篇
从2019年1月左右正式准备考上海师范大学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一直到2020年5月15号被通知拟录取,这满满当当的一年零四个多月确实让人感受颇丰。尤其是作为一个来自普通二本的英专跨考生,我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几乎一切从零开始的迷茫、恐慌,与不知所措;当然,还有那最为重要的坚定意志与不灭的热爱。
本篇文章主要是想从记忆的海洋中摄取一些难忘的片段,然后尽可能真实地去记录本人的备考经历与所感所悟。以此纪念那一边信心满怀又时刻战战兢兢、一边立志日夜兼程又因现实陷入无限自责的一年零四个多月;并以此作为另一个充满未知的新世界的开端。愿你能从中吸取经验,以扬长避短。
以下内容主要从本人 [选专业、择校、初试经历(专业课、英语、政治)、复试经历]这么几个方面展开,文章较长,有兴趣请按需浏览。另外,本人不想打着传授经验的旗帜,也不想操着说教的口吻,以下内容主要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反思,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有兴趣则继续阅览。
一.选专业篇 首先想说的是,我一直以来对文学怀有一腔热爱。小学只是对语文课本所构建出来的那个五彩纷呈的世界感到无比好奇,那时候还不知道那叫文学,只知道孙悟空、鲁滨逊、格力佛是很厉害很厉害的人,只知道林黛玉很爱哭、林聪很没用....。到了初中、高中,那一整个个混杂着热血、叛逆、压抑、横冲直撞地奋斗的青少年时代,文学更是成为了某种精神的支撑;那时候,我知道了它的名字,但我看不清它的全貌。我只知道海明威、塞格林、春上春树、昆德拉....鲁迅、老舍、艾青....成了我那青春年代里最最隐秘的老友,特别是海明威的那句: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支撑了我那一整个晃晃荡荡的青春时代。在那样压抑沉重的教育氛围下,我们每个青少年都需要找到某种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东西,支撑我的是文学,或者说我在冥冥中偶遇了它。 高考意料之中地失利了,我也意料之中地最后进了一所普通二本,但意外的是我选择了英语专业。说起来还是因为喜欢欧美文学(当然与之前的英语老师也有一定关系),因此特别想学好英语进入另外一个原汁原味的外语世界,也慢慢深深为另一种语言世界所完全吸引。这种状态带来的好处是,在刷任何与英语相关的试题都不会感到疲惫,但这毕竟是站在现在的视角回望,当时只是麻木地拖着沉重的压抑向前冲,不会跳脱出当时的环境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最后高考英语136,我记得很清,因为我对这门科目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填志愿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英语,一方面我当时认为这是走进真实的文学世界的一扇大门,另一方面我认为再稍加努力便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完全源于自己本心的自由选择,是初中高中不曾有过的,单凭这一点我就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加之高中班主任的嘱托("不要放弃,大学只是个自由的平台,一定要考研"),我几乎在大学还没开学时就笃定自己要考研,尽管不知道究竟考什么。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尽量做到无怨无悔。事实证明,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大学四年直到现在我仍然对英语满怀一腔热爱。尽管有些课程略显无聊,尽管课程老师不是那么名闻遐迩,但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互联网的便利加上老师们的兢兢业业,足以促使我勤奋又充实地度过精彩的大学生活,且不损本初的热爱。特别是在来自华师大的英语文学老师身上,我再一次看到了文学的魅力,他也成了我文学方向毕业论文的导师。大学期间的国奖、学科竞赛奖项、毕业论文推优... 我想这都与不灭的兴趣与热爱密切相关,但这些跟享受的状态比起来又显得那么地不值一提。|跑题:因为在一整个初高中时代,我们似乎被一股莫名地力量催逼着,基本上很少享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力,这种力量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甚至来自这一整个时代功利的现实,可怕的是它还会内化成一种莫名的沉重,无形地积压在我们心上。特别是在高中,我几近处在崩溃与抑郁症的边缘。但压力也不尽是坏的,如果承受某个特殊阶段(比如考研)的压力是为了质量更高的自由选择,那么压力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因此不能说我们初高中的教育体制是多么多么垃圾,但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排解压力,我的方式便是冥想与写作|一不小心偏得有点远了。回归正题,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互联网时代提供的便利的自由选择权,再加上不灭的热情带来的享受感;这些让我对文学有了进一步较深的认识,并通过了解看到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背后所隐藏的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掌握一门外语的高要求,最后我选择了这个专业。 总的来说,选专业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在以上的基础上,要怀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毕竟研路漫漫),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排解压力,要认清大学作为一个自由平台的本质(别怀疑自己的本科、别认为985或211就是自己一定考不上的),还要认清自我、相信自己、不轻易妄自菲薄;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课程、学术前沿、最新资讯等)作为工具,总结出一套高效的自学方法(不同学科的方法也是略有不同的)。以上所说的,是自己的一些总结与反思,以时刻警醒自己,也站在自己的角度给考研路上的人一些忠告。
二.择校篇 谈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大学作为一个自由平台,它的质量的确有高低之分,但它绝无好坏之分。认可这一点后就必须坚信,并不是来自专科与普通本科就一文不值,来自985、211就可以一直高枕无忧。虽然客观存在有某些高校、某些老师歧视学生普通本科学历的现实,但真的大部分高校老师都是好的,只要你真的够努力够优秀,身边这样的事例真的太多了(普通二本上华科、中南财大、华东理工、北外、南开、甚至复旦...)。只要你已经做到无怨无悔,如因本科出身而败退,那么也只能说明这个高校并不是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它配不上你的努力。之所以感触这么深是因为,身边的那些上岸名校的事例都是自己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他们很多在之前都表现平平,但事实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这种潜力自己是看不见的。我想,这种潜力被无限激发的现象也是正是兴趣、自由选择,与大学平台本身的魔力所在。 我在选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个专业后,几经斟酌,最后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这其中不乏有些许妄自菲薄的成分,这只是客观的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并不是说这个学校不够优秀,上师大这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名师荟萃,它的实力与声誉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网上稍加搜索便知)。之所以说妄自菲薄是因为,在锁定专业后我进一步锁定了上海这个城市(在高中就特别特别想去,奈何分数不够,至于原因便不再详谈),在研招网搜到上海开设此专业的只有五所高校后(复旦、同济、上外、上大、上师),我的第一反应便是上师大(在没有搜索任何一所高校详细专业介绍的情况下),由此可见那种因本科出身所带来的隐形的影响,因此我一再强调不要因为本科出身而妄自菲薄。 但在经过详细搜索以及理性分析后我还是选择了上师大。首先,从学科水平来看。它虽然没有达到特别特别顶尖的水平,但根据前些年的学科排名(有些年份是超过上海其他四校的)、历来学术大咖的丰硕成果等便可知它的实力绝对是业内普遍称赞的。其次,从试题内容看,上师大是不考语文大综合的,对于一个英专生来说,大综合是我的劣势;本来很想报上外的,因为它需要考翻译,虽然在这一方面我比较擅长,但综合比较起来,上师大的试题与写作最为顺手,上外同样需要考大综合。最后,本人没有非985、211不考的名校情结,考虑比较多的还是学科实力与试题适应度,跳一跳能有七八成的把握能够到即可,毕竟一味只求上名校而选择再战一年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了。 总结:根据个人经验,在择校方面首先不能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拥有无限潜力;在选定自己喜欢的专业后,就要查可靠的学科排名,或以其它方式弄清楚各高校的学科实力,同时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自己很中意的城市,这两项不分先后可同时进行;基本敲定几个学校后,对比它们的试题,选择能够最大限度扬长避短的一个或几个;再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试试看能不能有七八成把握,心态积极乐观的话五六成也可;最后就要看有无名校情结了。当然,以上几点完全可按每个人不同的侧重点,按需排序筛选。但从我的角度看,要着重考虑就是这么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下期预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备考经历(二)——|初试经历(专业课、英语、政治)|复试经历|篇欢迎关注:新青年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