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的故事(一)弄堂
弄堂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记忆中的词汇了。
二十多年前我搬出弄堂住进了井然有序私密的住宅小区。是的,小区井然有序,邻居们忙忙碌碌进进出出都非常默契的遵守着“别和陌生人说话”的准则。大家的社交圈都在小区之外,小区只是一个有私人空间的集体宿舍而已。
但是,在我小时候,尤其上初中之前,弄堂就是我的世界,我的社交网全部在弄堂里。
对弄堂最深刻的记忆也就是在那段时期。
我出生在溧阳路139弄(后又改为四平路178弄),弄堂四通八达,有五个出入口,还有些隐藏在邻居家里,只有像我们这样生活在这个弄堂里的孩子才能找到的入口。
弄堂大约像一个“井”字型多一竖,南北两边封口,弄堂的东面有三个出口,西边有两个出口,那些隐秘在邻居家的出入口基本都分布在北面。而我的家恰巧就住在这个弄堂的心脏位置处。
弄堂西边有一个出口是在溧阳路上,这个出口有一个粪坑,常年臭臭的,不过在自己幼年的时候,一刻不肯离开妈妈的时期,常常拉着妈妈的衣角跟着妈妈倒痰盂来来回回,这种幼时对于父母的依赖以至于一天晚上做梦做到父母离我而去,我一个人坐在粪坑边哭的死去活来,哭到自己把自己吵醒还在哭,这是我对这个路口和这个粪坑仅有的一些记忆,现在看来,对父母这种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也回不去了。
西边还有一个出口链接我的小学,天水路小学,所以我上学根本不用离开这条弄堂一直到初中。
东边有三个出口 ,面对着一条小路,记忆中好像是叫利民路(小时候的世界太小,小到不用可以去辨明路标),这条路上有两个幼儿园,一些烟纸店。
如果你以为从这个几个出口走出去,弄堂的世界就消失了,那就错了,以前的弄堂首尾相连,从这个口子出去,走几步又会进入另一个弄堂。
小时候的世界就是穿梭于各种弄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