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长久的武器、亲子教育的法宝,都藏在《赞扬与责备》这本书里
5岁多的儿子在听到我夸他:“你今天的拼音字母比昨天写得好”时,忽然就莫名其妙地大哭了起来。
看着充耳不闻在一旁只顾打游戏的娃他爹,我气得大叫:“你就不能管管儿子吗”?下一秒,娃他爹不仅继续无动于衷,甚至干脆躲到卧室里去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对以上的情形感到束手无策,那么,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赞扬与责备》这本书吧,或许你会从中找到更多问题的解决之法。
本书作者特丽.阿普特,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资深导师,同时也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她花了30多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研究由赞扬与责备所构成的评判机制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运作方式。
在这其中,令我感到最为意外的,就是“赞扬与责备”这两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却从未让我在意过的事,竟然会对夫妻和亲子关系的好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书中最重要,却也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两个问题吧。

在赞扬多于责备的亲子关系中:应当改变的“独裁主义式赞扬”。
1、关于“赞扬”的两大理论。
前几天,儿子打碎了我很喜欢的一个花瓶,在我板着脸批评儿子的时候,我发现老公全程都以无比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事后我才意识到,这居然是我五年多来第一次责备儿子。
很显然,在之前的亲子关系中,我其实奉行的都是“沉浸式赞扬”的方式。这种“不论原因、一味赞扬”的理论被证明只能适用于婴幼儿,对学龄儿童却会产生致命的不利后果。
心理学家找来了两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并且态度消极的学龄儿童。
他们交给第一组孩子一些很简单的功课,当他们做对后,就会被夸赞十分聪明。结果发现,这些赞扬在功课难度增加后对孩子们“立马失效”。
第二组孩子则需要做难度渐深的功课。在他们答对难题时,研究人员会让他们注意自己的努力与成绩之间的联系。
这些因不懈努力而受到赞扬的孩子,会由于受到自己能力增长的鼓舞而更多地保持积极与努力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赞扬儿童时,我们应当赞扬的是他们努力的过程而并非天生的能力。这种赞扬理论被称为“叙述式赞扬”。

2、要命的“独裁主义式赞扬”。
事实上,在如何赞扬孩子方面,比起上面两个操作性很强的结论,更关键的问题是,父母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赞扬”出错的原因。
比如在本文开头出现的情形中,我既没有一味赞扬(因为这次确实写得比之前的好),更没有夸他聪明,可儿子为什么还是会在我赞扬他时大哭呢?原因就在于,我让儿子感觉到的,是一种“独裁主义式”的赞扬。
“独裁主义式赞扬”是指,赞扬者通过“赞扬”的方式,把被赞扬者困在了某种角色中。被赞扬者在“赞扬”中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只是一种被“控制”的沮丧和愤怒。
儿子从我的“表扬”中,得到的信息是,他从此以后每天都得写拼音(这并不是幼儿园的作业),还必须写得和今天一样好。这大概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结果,但他已被我自以为是的“赞扬”所控制,只能用“大哭”来发泄潜在的不满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种“独裁主义式赞扬”的反抗会不断地加剧,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好心”总被孩子当成“驴肝肺”,父母及时发现并改变错误的赞扬方式,很有必要。

在责备多于赞扬的夫妻关系中:必须避免的“危险性责备误区”。
当你因为一件事而责备对方的时候,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形是什么?我最不希望的,就是对方无动于衷的转身走开。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明年就是“七年之痒”的缘故,最近一段时间,我发觉自己责备老公的次数明显增多,而我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形却经常在我老公的身上出现。
正如本文开始描述的那样,我一直无法理解老公面对指责转身走人的行为。没想到我的这个困惑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
原来老公的这种反应是为了应对责备、避免争吵而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卫手段,它被称为“石墙化”。在进入“石墙化”状态的人里,大约85%为男性。
我这才意识到,老公的“无动于衷”其实是对我错误责备方式的一种“警告”。
实际上,除了“石墙化”,还有三种常见的责备误区也非常危险。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夫妻关系中的定时炸弹。

1、笼统化责备:因为一个错误或疏忽而全盘否定一个人。
在这种责备方式下,一方的错误或疏忽会被看作严重的品格缺陷。不仅如此 ,由于笼统化责备具有感染性,被攻击的一方往往会用同样的手段进行还击。所以,笼统化责备对于夫妻关系的摧毁性无疑是巨大的。
2、忙于指责:夫妻双方在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解决方法,而单方或双方进行指责。
忙于指责的最大危险在于,它在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发泄,却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升级,最终将问题演变成一场争论谁应该受指责的残酷大战。
3、为自利编造情节:当夫妻双方因责备导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自己有利的记忆就会占据上风,甚至为此编造出并不存在的情节。
这种责备方式最大的危险是,我们会因为恶劣情绪的影响,在无视对方优点的同时,盲目掩盖自身的缺点,并真的认为错处全都在对方的身上。

“赞扬与责备”无关好坏,有效的评判方法才是“王道”。
在我们长久以来的概念中,总是把“赞扬”与“责备”当作两种完全对立的评判方式,并且认为但凡“赞扬”就是好的,责备就是坏的。
事实上,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天生就是一种“评判的动物”,“赞扬与责备”的能力与生俱来、同时存在,都是必要且无法避免的。
在婚姻和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从来不是“赞扬与责备”本身,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学会使用以下这些具体有效的评判方法。
1、叙述赞美法:通过叙述别人的优秀事迹来表达赞扬。
2、回应式评判:在进行评判时做出解释,并允许对方提出不同意见。
3、魔法比例:学会掌握赞扬与责备的比例。当夫妻间赞扬与责备的比例超过5:1时,婚姻就可能维持得更为长久。
4、三明治法:先赞扬,然后传递负面评判,最后将注意力导向未来。
总之,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合理且灵活地综合运用“赞扬与责备”这一评判方式,将会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与帮助。

我是爱读书的【昕菓儿】,期待能与你在头条号里 @【昕菓儿】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