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一一当代中国画代表性画家赵国毅教授作品赏析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观复美术院 承办单位:观复美术馆 学术主持:刘龙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展标题字: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参展画家(按年龄排序): 李泽霖 陈华民 王树立 田林海 朱道平 舒湘汉 孔 紫 尹 石 刘 健 赵国毅 朱训德 邓维东 邢鸽平 白云乡 孔维克 朱全增 李一唯 刘 云 刘进安 吴 昊 朱三秋 范海生 宣 兵 刘 杰 李鼎成 王巨亭 方 土 刘艳会 王界山 吕大江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以“格物致知”为题,意在倡导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时,要有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画家简介 赵国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政协画院研究员,曾任黑龙江远东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现定居北京,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兼任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中国国际友人协会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北国风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中华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入选中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展,时有获奖。在北京、哈尔滨、香港、俄罗斯、迪拜等地举过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或私人收藏家收藏。
作 品 欣 赏

▲东北抗日联军之歌 189×90cm

▲东北抗日联军之歌 189×90cm

▲东北抗日联军 189×90cm

▲八百米深处 189×90cm

▲祖母的拉萨河 189×9ocm

▲甘南农村卖药材的妇女 189×60cm

▲奶奶与我搓玉米 189x90cm

▲远山 189×90cm

▲煤矿工人 136X68cm

▲矿山兄弟 189×90cm
【评论】浅谈赵国毅的写意人物画
中国画在上世纪80年代,向西方现代派学习是大潮流,追求前卫、先锋是时髦;90年代以来,进入艺术市场成为一个大潮流,而以笔墨中心论的回归传统,又成为新的时尚;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文化艺术空前活跃,美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二十多年来,种种原因使得美术家处于一个浮躁的势态中,很少有人再为严肃的艺术追求去走寂寞之道。读哈师大赵国毅教授的作品,我为他恪守的毅力与不赶时髦、不追潮流的精神叫好。
多年来,赵国毅一直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竭力表现林业工人、煤矿工人及农民工等所谓的“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命运和未来,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责任感。为此,他坚持不懈地深入林区,下到矿井,积累了大量的速写素材,开始了他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画家着力表现的都是些质朴、纯真和勤勉的劳动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尚的情怀。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的造型功力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可以看到画家在写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笔墨的特性,尤其是在把素描形体结构关系转换成笔墨秩序关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造型上,画家强调人物面部、手部以及身态特征的细微刻画和抓取,以人物本身的生动造型传达艺术语言,从而深刻地揭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在表现手法上,画家运用山水画中的积墨法,造成沉重的体积感,并适当地采取了明暗、光影和西洋素描的方法,使画面层次丰富、气氛浓郁,以素朴无华、苍厚真实的审美趋向叩启读者的心扉。
赵国毅的艺术信条是不尚浮华,力求敦厚,虽然重视技巧,但不以玩弄笔墨为能事。我相信,只要坚定地走下去,赵国毅会在今后的艺术探索中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杰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