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我如何看待 文青
文青,是群体,也是现象。此类现象,通过社交平台的联结,迅速发展且深入人心,并以豆瓣为最盛。我混迹豆瓣四年有余,在辗转反侧刷新动态时,多多少少沾染些习气,但既不敢,也不愿跻身此行列。究其原因,不仅仅是那些自认为或被认为文青的人在经历上、学识上、风格上对我几乎全方位碾压带来的自卑和踌躇,也是我有限的知识范围里总认为这类“集体生活”、这类“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会带来体验,同时会消磨些不可名状的情绪,或是角度。来自几十年前集体公社生活的恐惧感,现在仍牢牢停留在我的脑海中,难以消弭。我不知从何时就秉承着,人就是人,不应该被职业、身份、年龄、性别、地位所分化和切割,一既为一,也为千万。也得益于这种思维方向,我能暂且以较为客观和清晰的目光来审视这一群体。
文青最明显的物理特性,在于经历的丰富、学识的渊博、眼界的开阔,这类资源,大多来自于家庭原始的支持,也不排除十年秉烛夜游的苦读终成文青大家的情况。由于其鲜明的物性,文青一旦开始谈论自己感兴趣或涉猎较深的领域,涛涛不绝,口若悬河(褒义),表现为大段不空行的文字和穿插在其中花样繁多的名词——主义、风格、外国人名、书籍、时代、思想等,一般人读不懂,也不会费心费力去咬文嚼字地解读。而物性的体现,在文青的集聚效应中淋漓尽致,一人发帖,必有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双方虽身隔千里,但心似胶漆。这种交流的模式,放在繁杂的信息流平台上,不可避免地对其余想参与进这种讨论的延伸产生了难以调节的隔阂感,一定程度阻碍了文青群体的再发展。当然,“身在围城中”的文青们很有可能是欣喜地看到这个结果,既然眼界、学识都不对等,如何有价值地交流,如何产生惺惺相惜的思想碰撞呢?
文青最明显的心理特性,在于固执、嘲弄、自傲、逆潮流。其实最为他人诟病的也是如此几点。得益于高深的物性,面对想要反对的事物和推翻的主义,他们能脱离低级的辱骂和单纯的逆反,从不知道哪来的讲座中、书籍中、诗集中,挖掘出一句句的恰到好处带有朦胧气质的言词,用蜻蜓点水的手法、居高临下的身位发表议论。集体内的人稍加思索便忍俊不禁,而之外的人却不明所以。这种嘲弄,不仅对外,也对内,对自我内心一遍遍的扫视,表现为面对某一事件的无奈、悔恨、惊讶等情绪。在如今的豆瓣平台上,对于政治的逆潮流,是最为明晰的,也是影响面最广泛的,即使逃不过审查,文青们也会运用各种各式的方法如摩斯电码、多国语言穿插等,恣意宣泄着见解和议论。并且这类产自Censorship下的文学,往往能够引起集体的反响高潮。这类高潮,一次次堆叠,不断加深着集体的认同感和思维的定式。是与否,好与坏,我难以评判。同时,各类文青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中,也沉浸着,特别是在大众还未深入了解或社会认同感还不高的方面,如性的推广和坦白、音乐的分支和延伸、主义的阐述和应用等。
文青集团的发展,在于其在扩张,也在缩小。扩张不仅仅集体内每个人学识眼界的提高,也是人数规模和议论层次的放大,而缩小,在于外部环境的紧逼,不仅仅是规范制度的封锁,还是更多适应网络休闲的群体对文青隐隐的敌意和不理解。其实我很赞同这种模式,文青群体,不宜泛滥,但宜存在。若是泛滥,上网冲浪和开两会无异,这样体验感会是非常差的,当每一句话都需要调动思维去理解,网络就已经失去了其意义。群体的存在,在于小而精,在于河流中坚韧不肯移动半尺的顽石,在于日落大道旁的雕像,在于你发现同龄人虽经历不同但仍收获弥足珍贵的精神体验感时的希悦,在于你永远抬头仰望即使飞翔也追逐不到的皓月。
文青对于现代社会带来最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如今各个平台上,自称为文青的人、从网络上摘抄提取诗词和议论的人、看过某些先锋、实验、独立的电影、书籍、音乐便不厌其烦炫耀的人、在没有学识基础上便孤傲成性的人、认为文青就是无病呻吟且竭力模仿的人......众多此类现象,带着“伪”的标签,在文青“泛滥”的风口,如乳猪一般飞了起来,我自知没有资格去批判,但是我仍保持着生理性的厌恶和“不喜欢,不接受,不接触”的断语。
最后再来探讨一个小问题,文青为什么未被称为文人?首先是年龄因素,年龄决定了经历的多少和责任的集聚,越长,心态便会越随和包容,对于不公、不耻,越能够忍让,越能够考虑周围人的心态,而反观某些文青,言辞激烈,情绪高涨,颇有舌战群儒之胆气,以书生意气的角度来看是好的,但以又价值的议论结果来看是失败的,我们必然需要情绪去调动自己,但若句句都是情感迸发时的诳语,理便无处可寻。再者,文人是钻研考究,探究事物过往及未来,文青大多是专精而缺少研究,当然也会很大一部分文青的确学有所长,研究功底鄙人只能望尘莫及,在此只是粗略地阐述我观察的现象。
总的来说,文青及所代表的中国新生且年轻的知识分子这一批人,的确是走在时代和国家的前沿,对国外涉及各学科各专业各层级的新思潮的推广和引进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在不涉及思想左与右之分的基础上,对他们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表示衷心的敬意。